鸵鸟户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49|回复: 3

蛇的种类蛇伤主要症状、诊断与鉴别、急救与治疗(转载)

[复制链接]

410

主题

1893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948

总统勋章

QQ
发表于 2006-8-1 10: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蛇的种类蛇伤主要症状、诊断与鉴别、急救与治疗(转载)

蛇的种类及分布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img alt="" src="http://www.07758.com/Files/BeyondPic/2006-8/1/76919--embed.jpg" border="0"/>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img alt="" src="http://www.07758.com/Files/BeyondPic/2006-8/1/76937--embed.jpg" border="0"/>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img alt="" src="http://www.07758.com/Files/BeyondPic/2006-8/1/76938--embed.jpg" border="0"/>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img alt="" src="http://www.07758.com/Files/BeyondPic/2006-8/1/76940--embed.jpg" border="0"/>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img alt="" src="http://www.07758.com/Files/BeyondPic/2006-8/1/76941--embed.jpg" border="0"/>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img alt="" src="http://www.07758.com/Files/BeyondPic/2006-8/1/76942--embed.jpg" border="0"/>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img alt="" src="http://www.07758.com/Files/BeyondPic/2006-8/1/76943--embed.jpg" border="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1 11:14:5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0

主题

1893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948

总统勋章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8-1 11: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img alt="" src="http://www.07758.com/Files/BeyondPic/2006-8/1/76944--embed.jpg" border="0"/>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img alt="" src="http://www.07758.com/Files/BeyondPic/2006-8/1/76945--embed.jpg" border="0"/> 3.蝰科 VIPERIDAE <br/><br/>;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img alt="" src="http://www.07758.com/Files/BeyondPic/2006-8/1/76946--embed.jpg" border="0"/>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img alt="" src="http://www.07758.com/Files/BeyondPic/2006-8/1/76948--embed.jpg" border="0"/>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img alt="" src="http://www.07758.com/Files/BeyondPic/2006-8/1/76950--embed.jpg" border="0"/>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img alt="" src="http://www.07758.com/Files/BeyondPic/2006-8/1/76951--embed.jpg" border="0"/><span></span>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img alt="" src="http://www.07758.com/Files/BeyondPic/2006-8/1/76952--embed.jpg" border="0"/> 白唇竹叶青 <img alt="" src="http://www.07758.com/Files/BeyondPic/2006-8/1/76954--embed.jpg" border="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1 11:19:4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0

主题

1893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948

总统勋章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8-1 11: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align="left">蛇毒的成分及毒理 </div><div align="left">&nbsp;</div><p>一)一般理化性质 <br/>&nbsp;&nbsp;蛇毒为粘稠、透明或淡黄色的液体,是多种毒蛋白、酶和多肽的混合物,含水量约为65~80%左右,有特殊腥味,易起泡沫,加热可以破坏,常温下易变腐而失活,冰箱内保存新鲜蛇毒也会部分失去毒力,然经真空低温干燥后,可保存原毒力数十年不变,蛇毒具有蛋白质、多肽之共性,凡有强酸、强碱、氧化剂、还原剂、蛋白水解酶均能使之变质,破坏。 <br/><br/>(二)有毒成份及毒理 <br/>&nbsp;&nbsp;蛇毒的生物学功能主要是帮助蛇本身捕食和消化食物,就其有毒成份主要是神经毒素、心脏毒素、细胞毒素、出血毒素、促凝、抗凝组份和一些酶等,各含多少或有无,随蛇种而异。 <br/><br/>&nbsp;&nbsp;1. 神经毒素: <br/><br/>&nbsp;&nbsp;按作用部位、作用方式分为两种类型: <br/>一种是作用于运动神经与骨骼肌接头处的突触后膜,与后膜的胆碱能受体相结合,使运动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对该受体不起作用,从而导致骨骼肌松弛,称突触后神经毒素,其作用特点似箭毒,又称拟箭毒样神经毒素。与箭毒相比,突触后神经毒素与乙酰胆碱受体的结合强度较大,对骨骼肌松弛作用亦较强。例如眼镜蛇的神经毒素,银环蛇毒的α-神经毒素,海蛇的神经毒素等都属于这种类型。在蝰蛇科和响尾蛇科蛇毒中有极个别种蛇毒也含有突触后毒素。我国江浙产的蝮蛇毒中就含有突触后神经毒素。 <br/>&nbsp;&nbsp;另一种是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前膜,抑制突触前膜乙酰胆碱的释放过程,例如银环蛇毒的β-神经毒素、从江浙蝮蛇中分离出来的具有PLA2活性的突触前神经毒素。在这两种神经毒素的共同作用下,双重地阻断了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引起骨骼肌呈弛缓性麻痹。由于呼吸肌的麻痹,导致外周性呼吸衰竭,若能及时的合理的抢救,这种呼吸衰竭是有可能被恢复的。海蛇毒引起的呼吸麻痹,主要是该蛇毒中的神经毒素与突触后膜的胆碱能受体结合,阻断神经-肌肉接头所致。并且海蛇毒能选择性地损坏骨骼,使肌纤维变性、坏死,临床上常见肌红蛋白尿和急性肾衰竭,故有人把海蛇毒中的神经毒素称之为肌毒素。 神经毒素引起的骨骼肌弛缓性麻痹,以头颈部为先,到胸部,最后到膈肌,反方向恢复。 <br/>&nbsp;&nbsp;神经毒素的这些症状,相当于中医风邪侵袭所致的临床表现,故称为"风毒"。 <br/><br/>&nbsp;&nbsp;2. 血循毒 <br/><br/>&nbsp;&nbsp;血循毒的种类多,成份复杂,以心血管和血液系统为主,产生多方面的毒性作用。其临床表现相当于中医的火热毒症状,故称“火毒”。 <br/><br/>(1).膜毒素:一般存在于眼镜蛇科蛇毒中,亦存在于响尾蛇科蛇毒。因该毒素对心脏有毒性,亦称心肌毒素。膜毒素系强碱性蛋白,其毒性比神经毒素弱,可损害心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蛇伤后,随着血循环中蛇毒浓度的升高,可发生短暂兴奋后转入抑制,心搏障碍,心室纤颤,甚至心肌坏死,导致心力衰竭而死亡。若有PLA2(磷脂酶A2) 存在,该毒素可大量溶血,这将加速休克动物的死亡。 <br/>(2).细胞毒素:这种毒素可作用在细胞膜上,导致膜结构改变而释放细胞内容物, 也能直接溶解某些动物的红细胞。因此被蝰蛇或眼镜蛇咬伤,可引起肢体组织溶解,血尿,严重者可致肾小管损坏。 <br/>(3).出血毒素:能引起动物水肿、出血和组织坏死,这种毒素广泛存在于蝰蛇、五步蛇、蝮蛇和竹叶青,这种毒素的局部效应迅速,可使局部通透性增加,产生广泛的血液外渗,导致多个脏器出血。 <br/>(4).促凝与抗凝组份:二者常同时存在,见于蝰亚科,蝮亚科,眼镜蛇科中的某些蛇毒,如蝰蛇,五步蛇及眼镜王蛇蛇毒中均有这些组份。 <br/>&nbsp;&nbsp;抗凝组份:包括抗凝血活酶作用和纤维蛋白溶解作用,蝮蛇毒、五步蛇毒具有这两种作用,眼镜王蛇毒中也含有抗凝血活酶作用的物质,因而出现抗凝性。 <br/>&nbsp;&nbsp;促凝组份:亦有两种作用的物质。 <br/>&nbsp;&nbsp;(I) 凝血酶样作用:主要存在于蝮亚科(包括五步蛇)蛇毒中,这些凝血酶样物质与凝血酶有所不同,它的促凝活性不被肝素抑制,且它对纤维蛋白原的作用方式也与凝血酶不尽相同,由凝血酶样物质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凝胶很不稳定,易被血液中的纤溶酶所溶解,以致在人体内可引起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出现血液失凝。 </p><p>&nbsp;</p>(II) 激活第Ⅹ因子作用:这种促凝活性物质是一种精氨酸酯酶,从园斑蝰蛇毒中提纯来的,其作用最强。它通过激活第Ⅹ因子,在有磷脂、因子Ⅴ和钙离子的参与下,形成凝血酶原激酶,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形成纤维蛋白。这样可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继而引发纤维蛋白溶解,导致全身广泛性出血,由于肝素可抑制凝血酶的这种作用, 也就是说蛇毒激活第Ⅹ因子的作用可被肝素所阻断,所以含有激活第Ⅹ因子的蛇毒引起的中毒,造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在早期,使用肝素治疗,是有效的。 <br/><br/>&nbsp;&nbsp;3. 酶: <br/><br/>&nbsp;&nbsp;蛇毒中含有丰富的酶,其中有几种酶与蛇毒毒性关系较密切的,分述于下: <br/><br/>&nbsp;&nbsp;(1) 蛋白水解酶:有些蛇毒中含有两种以上的、有活性的蛋白水解酶,绝大多数的蛋白水解酶可凝固纤维蛋白原,蛋白水解酶可损害血管壁引起严重出血,组织破坏,甚至深达骨部,同时释放出组织胺,组织胺和缓激肽都能引起血压剧降至休克水平,它还使神经细胞的通透性增加,影响神经功能,它对机体有害,但对毒蛇本身则是主要的消化酶。依地酸钠可抑制蛋白水解酶的活性,故在临床上蛇伤早期可用其5%溶液冲洗伤口。 <br/>&nbsp;&nbsp;(2) 磷脂酶A2(PLA2):蛇毒中所含的磷脂酶,以磷脂酶A2为主。它具有突触前神经毒作用、肌溶作用、心脏毒作用、溶血作用、出血作用、促凝、抗凝作用加温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降压作用、水肿作用等,不同的蛇种中的磷脂酶仅含其中少数的生理作用。 <br/>&nbsp;&nbsp;(3) 透明质酸酶:此酶存在于多数蛇毒中,以蝰科蛇毒含量为高。能溶解细胞与纤维间质的酸性粘多醣,破坏结缔组织的完整性,促使蛇毒从局部向周围组织扩散,扩大局部炎症,加深症状。 <br/><br/>(三)蛇毒中毒的死亡原因 <br/><br/>&nbsp;&nbsp;1. 呼吸肌麻痹:常见于银环蛇、金环蛇、海蛇蛇伤;也可见于眼镜蛇、眼镜王蛇毒中毒,若抢救不及时,发展为缺氧性脑病,窒息死亡。 <br/>&nbsp;&nbsp;2. 循环衰竭:常见于蝰蛇、五步蛇、烙铁头等毒蛇伤因出凝血障碍所致,也可见于眼镜蛇、眼镜王蛇等蛇毒的心脏毒引起心力衰竭而造成。 <br/>&nbsp;&nbsp;3. 急性肾功能衰竭:常见于蝰蛇毒溶血产生的大量血红蛋白,其次是五步蛇、蝮蛇和海蛇毒损害骨骼肌所产生的大量肌红蛋白, 在酸性尿中, 沉积于肾小管,产生肾小管阻塞,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br/>&nbsp;&nbsp;4. 出血及凝血障碍:常见于蝰蛇蛇伤、五步蛇伤引起的广泛内、外出血,溶血,特别是心肌、肺及脑出血死亡。 <br/>&nbsp;&nbsp;5. 感染:创面坏死感染,气性坏疽,败血症及创口合并破伤风,呼吸麻痹后引起积聚性肺炎,吸入性肺炎,真菌感染等致死。 <br/>&nbsp;&nbsp;6. 严重中毒者,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是蛇伤中毒死亡的辅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0

主题

1893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948

总统勋章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8-1 11: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align="left">毒蛇咬伤的主要症状 </div><p>(一)神经毒类 <br/>1.银环蛇咬伤 <br/>[局部症状]伤口疼痛不明显,有麻木感、无红肿,无出血或出血不多,牙痕为( . . )形,牙痕间距约 0.8 ~ 1.5 厘米。其伤口局部症状不易被病人所留意,应重视。 <br/>[全身症状]早期无症状,表情自如,易被忽视。伤后1~4小时,开始出现头晕、眼花、视物模糊,咽部有异物感,懒言嗜睡,困倦乏力,常有呕吐,肠蠕动先短暂亢进后为抑制,病情迅速恶化,出现眼睑下垂, 口不能张,伸舌不灵, 吞咽困难,流涎,声嘶,呼吸困难,神志清,但不能讲话,可用手势表达。 <br/>危重患者出现呼吸变慢变浅,口唇指甲发绀,肋间肌麻痹,膈肌活动困难,胸式呼吸减弱,呼吸变浅变慢,腹式呼吸减弱,呼吸不规则,呼吸停止,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四肢瘫痪,肌力消失,胃肠麻痹,甚至昏迷。 <br/>&nbsp;&nbsp;呼吸刚停,血压可短暂升高,心跳加快,及时人工呼吸,进行抢救,仍有挽救的希望,否则可因呼吸衰竭,继之循环衰竭而死亡。此类患者,往往在呼吸停止后仍有意识存在,故在抡救时,应注意采取保护性医疗措施。 <br/><br/>2. 金环蛇咬伤 <br/>[局部症状]伤口疼痛轻微或麻木感,牙痕“. ."或“、、"形,牙距为0.8~1.6厘米。伤口皮肤呈荔枝皮样,患肢淋巴结可有肿大。 <br/>[全身症状]与银环蛇相似,但症状出现及发展稍慢,可有头昏、嗜睡、视力模糊、复视、咽部有阻塞感,声嘶失语,流涎,胸闷,呼吸急促,全身肌肉骨骼、关节阵发性疼痛。 <br/>严重时全身肌肉麻痹,各种神经生理反射消失。最后由于呼吸肌麻痹及循环衰竭死亡。 <br/><br/>3. 海蛇咬伤 <br/>[局部症状]咬伤瞬时疼痛,后有麻木感,伤口不红,不肿,不痛,牙痕较小,有时难以辨认。本病主要发生在海洋捕鱼作业时,被混在鱼群中的海蛇所伤。 <br/>[全身症状]咬伤后3~5小时,可见明显全身中毒症状。由于海蛇毒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并对骨骼肌的损害;出现全身筋骨疼痛,口不能张,伸舌、吞咽、讲话及咳嗽等均感困难,眼睑下垂,视物模糊,面无表情, 严重时, 呼吸困难,唇、甲紫绀,眼球固定,瞳孔放大,深昏迷,甚至呼吸肌麻痹。并可有腮腺肿大,流涎,出汗。在肢体瘫痪前,有短时性腱反射亢进。由于横纹肌纤维被破坏,出现肌红蛋白尿(深褐色),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可能是伤后2~3天死亡的原因。 <br/><br/>(二)血循毒类 <br/><br/>1. 蝰蛇咬伤 <br/>[局部症状]咬伤后即感灼痛,持续性逐渐加剧,一般有两个较大牙痕,呈(‘ ′) ,牙痕间距为1.0~1.5厘米,伤口可有小许出血,并有瘀斑。伤肢肿胀明显,迅速向外蔓延,伤周附近有水泡,血泡。局部组织坏死、溃烂,可深达骨质。 <br/>[全身症状]全身不适,畏寒发热,肌肉骨骼疼痛,皮肤感觉过敏,早期可出现血尿,全身皮下有散在性出血点,可融合成片状瘀斑。齿龈出血,鼻衄,眼结膜下出血,咯血、呕血、便血,经期妇女阴道流血过多。严重时可肺间质广泛出血,并有罗音,溶血性黄疸,心脏出血引起心率不齐,传导阻滞及心肌炎的改变。由于失血、溶血过多而面色苍白,手足冷,表情淡漠或烦燥不安,脉细数,血压下降以致休克。 <br/>早期可出现蛋白尿,管型尿,甚至血尿,尿少,尿闭而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多因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广泛出血而死亡。经抢救脱险后恢复较慢。 <br/><br/>2. 竹叶青蛇咬伤 <br/>[局部症状]伤口痛如刀割,呈持续性,牙痕(. .)形,牙间距0.5~1.2 厘米,局部肿胀,疼痛,有瘀斑,水泡、血泡,甚至形成溃疡,常有淋巴管炎及相应淋巴结炎,伤口出血不多。 <br/>[全身症状]可有头痛、头晕、眼花嗜睡、恶心呕吐、胸痛、腹痛等。严重者可出现吐血、便血,个别可因疼痛及出血而致休克。有个别死亡病例发生。 <br/><br/>3. 烙铁头蛇咬伤 <br/>[局部症状]伤口灼痛,并有渗血,牙痕两个,呈(` ')形,牙痕间距为0.8~1.4厘米,伤周红肿,可间血泡,水泡或瘀斑,伤肢淋巴结肿痛。 <br/>[全身症状]与竹叶青蛇相似且强,严重者有五官出血,吐血,大小便出血,四肢冰冷,血压下降,休克,昏迷。有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循环衰竭而死亡。 </p><p>&nbsp;</p>4. 五步蛇咬伤 <br/>[局部症状]牙印大而深,呈(·· ) 牙距1.5~3厘米,局部疼痛剧烈,伤口周围或患肢肿胀,严重者起水泡、血泡、伤口流血不止,甚至可坏死。患肢淋巴管炎,淋巴结肿大。 <br/>[全身症状]病人迅速出现全身症状,常有畏寒、发热、胸闷、心慌、气促、头昏眼花,严重者呼吸困难。全身广泛出血,如皮下出血、牙龈、鼻、眼结膜出血、咯血、便血、血尿、黄疸等,甚至体腔出血、且不易止血、血压急剧下降,至休克、昏迷,严重者死于心、肾功能急性衰竭;心肌、脑组织出血也能致死。病人治愈后常有患肢肌肉萎缩等后遗症。 <br/><br/>(三)混合毒类 <br/><br/>1. 眼镜蛇咬伤 <br/>[局部症状]咬后即感疼痛,逐渐加重,并向心端蔓延。常见牙痕两个,牙间距1.1~1.9厘米,伤口流血不多,很快闭合变黑,伤口周围皮肤迅速变红,可扩散到整个肢体,甚至躯干。局部常有水泡、血泡及相应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被毒素浸润的局部组织,致组织缺血缺氧,变性坏死,形成溃疡,经久难愈。 <br/>[全身症状]严重者伤后2~6小时,全身不适、困倦、畏寒,发热39~40℃。胸闷、心悸,恶心,呕吐,肌肉无力,步态蹒跚,懒言。随着病情的加重,出现眼睑下垂,说话不清,吞咽困难,呼吸表浅。血压先升后降,最后发生休克。可因呼吸麻痹、急性肾功能衰竭及循环衰竭死亡。 <br/><br/>2. 眼镜王蛇咬伤 <br/>[局部症状]伤后立即感到局部剧痛,可见大而深的牙痕,呈(′′ )形,牙痕间距较宽,常大于1.9厘米,局部红肿明显,并迅速向上蔓延。 <br/>[全身症状]中毒症状发展很快,半小时内出现头晕、头痛,烦躁不安,困倦乏力,张口困难,心跳减弱,心率不齐,手足冰冷,出汗,血压急剧下降,呼吸抑制,发绀,全身瘫痪,各种神经生理反射消失,最后昏迷、抽搐,一般伤后1~2小时内可因呼吸麻痹及急性循环衰竭而死亡。 <br/><br/>3. 蝮蛇咬伤 <br/>[局部症状]牙印小,呈(· ·)形,牙间距约0.6~1.2厘米,伤口剧痛,肿胀明显,流血不止,起水泡和血泡及组织溃烂等。 <br/>[全身症状]常于伤后1-6小时出现,病人发热,头昏、复视、眼睑下垂,胸闷、气促,全身肌肉酸痛、颈项强直,可有外周性呼吸麻痹,若抢救不及时,病人可死于呼吸衰竭、肾衰或循环衰竭。 <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tuoniao outdoor.

GMT+8, 2024-11-24 01:31 , Processed in 0.018812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