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户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616|回复: 7

台山列岛!

 关闭 [复制链接]

417

主题

2033

帖子

628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289
发表于 2005-4-16 16: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台山列岛!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00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class=black10  vAlign=top>
<P>   福鼎市台山岛,地处闽、浙交界海域,离大陆18海里。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使海岛的各礁、屿四周生长着不计其数的海洋野生贝类,称之为厚壳贻贝。1995年被省政府列为台山列岛天然厚壳贻贝保护繁殖基地。近年来,这些营养丰富、味道独特的天然厚壳贻贝却遭到了毁灭性的盗采。据台山岛村委会主任介绍,现在每天都有来自浙江、江苏和省内等地的20多条渔船,在台山岛周边盗采厚壳贻贝。盗采者多用先进的潜水设备潜入水下进行野蛮盗采。岛上渔民抵挡不住盗采者用铁棍等凶器的多番威胁,使盗采活动更加猖獗。一些渔民告诉记者,过去台山岛的厚壳贻贝有十多个品种,其中有的还是我国厚壳贻贝中极其稀有的名贵种类,如今,仅剩四个种类。照这样滥挖盗采下去,台山的厚壳贻贝必将遭受灭顶之灾。台山群众希望有关部门尽快采取措施,制止盗采,保护好我们有限的海洋资源。 郑杰 摄影报道
<P align=center>     <IMG src="http://www.fj.xinhuanet.com/dszx/2004-07/06/xinsrc_110701061135140455614.jpg" border=0></P>
<P align=center>    台山岛被福建省和宁德市人民政府列为厚壳贻贝繁殖保护区。
<P align=center>     <IMG src="http://www.fj.xinhuanet.com/dszx/2004-07/06/xinsrc_130701061135640809515.jpg" border=0></P>
<P align=center>    盗采者多采用潜水方式,进行破坏性极大的水下滥采。
<P align=center>     <IMG src="http://www.fj.xinhuanet.com/dszx/2004-07/06/xinsrc_1407010611355621463916.jpg" border=0></P>
<P align=center>    天然厚壳贻贝肉美味鲜。
<P align=center>     <IMG src="http://www.fj.xinhuanet.com/dszx/2004-07/06/xinsrc_1507010611354532798717.jpg" border=0></P></TD></TR></TAB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7

主题

2033

帖子

628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289
 楼主| 发表于 2005-4-16 16: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准备去看看!大家感兴趣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7

帖子

69

积分

新驴上路

Rank: 1

积分
69
发表于 2005-4-20 15: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不是福鼎沙呈那里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7

主题

2033

帖子

628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289
 楼主| 发表于 2005-4-21 1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不会你去过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7

帖子

69

积分

新驴上路

Rank: 1

积分
69
发表于 2005-4-21 13: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恩,如果是我去了.</P>
<P>那里的海鲜也多西多!</P>
<P>建议大家踊跃参与!!!!</P>
<P>嘿嘿.......</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0

主题

1893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948

总统勋章

QQ
发表于 2005-4-29 20: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海鲜多多</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7

主题

2033

帖子

628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289
 楼主| 发表于 2005-5-1 14: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TR>
<TD>
<TABLE cellSpacing=3 cellPadding=3 width="100%" border=0>

<TR>
<TD><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6906305.html" target="_blank" ><FONT>福建海岸行(福州段之二)</FONT></A><BR><BR><BR><B>5月27日(星期四)  晴、闷热</B><BR> <BR>从东南电视台驱车径直前往马尾。<BR> <BR>罗星塔——一座高31.5米的七层八角石塔岸标是马尾港的标志,引导着船只进港,马尾港因此有了罗星港的别称。南宋时福州海外贸易发达,官民在闽江激流中的罗星岛礁岩上建木塔引导航路,至明代天启年改建为今天看到的这座石塔。二十世纪50年代,由于泥沙的淤积加上人工吹平,罗星岛与马尾连成一片,改称罗星山。<BR><BR>当地政府宣称福州历史上最早开辟的东冶港就在此处,我们却未找到相关的史料记载及古港遗迹。<BR><BR>以马尾造船厂为核心的福建船政文化早有所闻,但对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并不了解,也就是在半个月前无意中看到一段CCTV-9有关晚清留美学童命运的纪录片时,才发现原来当年中法马江海战就发生在马尾造船厂外的闽江上。<BR> <BR>马尾造船兴办于清同治五年(1866),为晚清洋务运动的产物,时称福建船政,是近代中国工业制造和海军建设的摇篮。1866年6月,时任闽浙总督左宗棠上疏朝廷设厂造船,清廷予准并在马尾设置“总理船政事务衙门”,任命前江西巡抚沈葆帧(林则徐之女婿)为首任船政大臣。从马尾造船厂破土动工之日起,福建船政开始与法国人结下不解之缘。左、沈采用了从欧洲引进技术、设备和工程人员的建厂方式,高薪聘请了法国人日意格为船政正监督,建照正副监督洋楼、洋员办公所,同年按照法国工程师设计的图纸建成了生产船用蒸汽机的轮机厂。仅仅在十七年后的1884年,马尾船厂遭受法国老朋友的迎头痛击,其所制造出曾经让国人引以为豪的军舰连同福建船政水师全军覆没。民国时的船政改称福州船政局,当局者专门让赴法采购人员收集法国钟楼图样,从中择出式样,于1927年建成一座法式钟楼,现为被奉作“国宝”的福建船政四大建筑之一。<BR> <BR>在马尾的整个下午,心情笼罩在很压抑的气氛,当中国人正与世界近代工业同步时,却自败在昏庸的权贵手中。<BR> <BR>1883年,法国占领越南都城顺化,越南沦为法国的保护国。1884年6月,法国进兵谅山欲强行接管清兵阵地,双方发生冲突,法军大败,法国向清政府开出2.5亿法郎的巨额赔款要求,被拒后以“自索赔款”为由,海陆并进直逼中国南部数省。由海军中将孤拔组成并率领远东舰队开进台湾海峡,拟占领福州和基隆要挟清政府如数赔款,同时占领马尾船厂作为其舰队的维修基地,进而掌握台湾海峡的控制权。<BR>1884年7月13日,法国远东舰队以游历为名驶进闽江口,陈兵马尾。8月23日中午,法军将战书下到福州的浙闽总督处,“今日开战”的战书尚未转到马尾,下午1时56分,法军率先开火,27秒后,福建水师旗舰“扬武”号被击沉。半个小时内,福建水师全军覆没。<BR>8月25日,法国远东舰队撤出马尾,甲申中法战争马江战役宣告结束。清军损失兵舰11艘,木船40余艘,列入阵亡名单的官兵736人,加上陆上参战人员和参战平民死亡人数在1千人以上。法军损失舰艇2艘,官兵死伤50余人。<BR>120年后的今天,当我了解到这段并不陌生的江面曾经是令中国人血染闽江的古战场,不禁愕然:十余艘兵舰七十七门火炮就在下在这狭窄得能看清对方脸笼的江面上开战,无异于一场面对面的大屠杀!<BR>我相信人本是嗜血的动物,很多年以前当我手握钢枪时并不缺乏这种本性,甚至自认为是一名坚强的战士。今天读到马江海战这段血腥的历史,我再次庆幸自己曾经作出的痛苦选择——永离武器。<BR><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3/18/6/toby007,20050318102126.jpg" border=0><BR><BR><BR><B>5月28日(星期五)  晴热</B><BR><BR>早晨驱车沿马江北岸行走。<BR>进入亭江镇路段,104国道左侧有一处很不起眼的小岔路口和村屋,意想不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闽安重镇。<BR>在福州城外25公里的闽安曾经是闽江下游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与省城门户。闽安南岸石龙山与北岸红山夹峙形成闽江下游最窄处——闽安门,在落潮时江面宽度仅330米。元朝时曾在此处布横江铁索,战时拉紧,阻止敌船进港。而早在公元893年,大唐朝廷就在闽安设立巡检司衙门。此后,宋元明清历代兴替,时举时废,闽安镇的兴衰也随之变化,如今只是马尾区亭江镇的一个行政村。<BR><BR>明成化十年(1474),福建市舶司因泉州港的衰落北移福州,琉球等国贡船多停泊闽安,一时番商云集,热闹非凡。嘉靖末年,倭寇连续四载由水路一年一犯福州,闽安成为抗倭的主战场。其后,戚继光部在闽安垒石构筑松门、东高、乌猪、高山四座城寨,屡退倭寇。<BR><BR>清初,郑成功部曾以40艘炮船攻进闽安,与清廷在闽安一带拉锯对抗。清廷胜后为加强沿海防务,在闽安筑水门炮台,在南般筑北岸炮台,在闽江对岸的象屿筑南岸炮台,同时用花岗石夯土建成闽安镇城,今仍残存一段城墙。康熙三年(1664),荷兰海军司令波尔特根据荷兰与清廷签订的《清荷条约》, 率舰队进驻闽安候风,与清军相约协同攻取澎湖、台湾,后以失败告终。康熙末年,在闽安镇城的外围建筑了崇新、登高、员山3座城寨,每座占地约6-7亩,后来又建田螺湾水寨、水门道炮台、鹦哥寨,拱卫闽安城。<BR><BR>闽安小学的校园内,我们在清光绪二十一年重建的巡检司衙门建筑内享受清凉,品味着宋代古桂树的幽香,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一定很能入定。<BR><BR>闽安村后有一条通往闽江的河流,名邢港,公元904年建成的飞盖桥横跨南北,是福州现存最古老的石桥。桥面两侧的石栏柱头皆是唐宋风格的奇兽珍果造型石雕,形态生动,其中一只匍地的蜥蜴极似我家睡梦中的小土鳖。<BR><BR>只是没有寻着闽安码头旧址。<BR><BR>离开闽安沿104国道往北行驶,在一列看似弃地的围墙外停车问路而未获明答,与游麻菜索性翻过铁门进去探个究竟,杂草丛中竟然就是被列入省级文物的北岸炮台。<BR><BR>始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的北岸炮台又称南般炮台、亭江炮台、闽安炮台,在高约20米的小山上设有一座半地穴式主炮台,直径达18米,应当可以厦门胡里山炮台比拟;西面沿江另有五座炮台连座。北岸炮台原与南岸炮台呼应扼守闽江,却未曾有过作为。1884年马江海战时被法军从背后攻破,掳去大炮数尊;抗战期间又遭日军破坏,再后来国道从中穿过,古炮台今已破败不堪,而南岸炮台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因落入建设用地悉被猜拆毁。<BR><BR>我没有去过圆明园,但是站在北岸炮台的废墟上我一样能够感受到站在圆明园的痛。<BR><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3/18/6/toby007,20050318102440.jpg" border=0><BR><BR>中午,从亭江东岐渡口乘船过江前往琅岐岛。福建海岸行福州段的首段航行虽然只有不到2公里的航程,却纯属意外收获。琅岐原本只在考察计划的边沿,因为手中唯一的资料只有一则2000年的剪报——“600多年前,明太祖派江夏侯周德兴来闽布防,从闽江口到福州设38座烽火台,其中设在琅岐的闽江口烽火台,如今尚存残壁地断墙。康熙五十七年建在琅岐的金牌寨城目前还能找到遗迹,炮台也保存良好。”<BR><BR>好不容易才从《中国沿海航路图集》中找到一个“金牌门”的地名,位于琅岐岛北端的闽江边,不知与金牌寨城是否相关,想来只好找政府帮忙。在琅岐镇政府院内的大榕树下石椅上小睡,上班后,从镇府办求得一本当地文史研究者杨东汉老人著的《琅岐岛风采》,一切方明朗起来。<BR><BR>驱车一路问进凤窝村。在村外的渡口,我们再次来到闽江边,看到了江面上凸起的南龟和北龟。<BR><BR>琅岐岛是福建省第四大岛,位于闽江出海口,三面环江,一面临海,距福州市区约40公里,与马祖相隔18海里,陆域面积55平方公里,当地人乐意称其与香港本岛面积相当。古言琅者,光彩晶莹似玉,岐则如柱峻岭,尽管我们一路看起来并无特别之处,相传襟将通海的琅岐岛古为闽江下游三大港口之一,历史上曾为对外通商港口。<BR><BR>宋仁宗天圣七年(1069),朝廷以闽安巡检司离海太远,诏移刘崎(琅岐岛),设立巡检司衙门,原址即现在的衙前村。明初周德兴所设的闽江口烽火台,就位于凤窝村西的烟台山上。嘉靖年间,倭寇屡焚琅岐,戚继光部在闽江口一带构筑四座城寨中的乌头寨,就在琅岐岛上。<BR><BR>位于琅岐岛凤窝村外的金牌门是闽江入海口北港主航道最狭窄的部位,古称其急水门。北岸连江琯头的长门山与南岸琅岐的烟台山隔江对峙,古为福州门户。金牌门在明代开始设防,称金牌寨;清康熙五十七年(1623),设金牌炮台,后经多次重修。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中,金牌炮台与对岸长门炮台开炮击伤法国远东舰队的旗舰“伏尔泰号”,并击退登陆进攻炮台的法军,着实为中国人出了一口闷气。金牌炮台由山巅的主炮台、山腰炮台和山脚下的岸炮台组成炮台群,战后炮台又历修造。1928年,国民政府海军在金牌山麓增设鱼雷台一座以加强防务。1942年,日军飞机对金牌炮台进行轰炸,其后又攻陷了炮台。<BR><BR>据资料载,金牌炮台的岸炮台和山腰炮台今已不存,今留山巅的主炮台、清兵营房的残墙、练兵操场、露天坑道等遗址,为福州区级文物。<BR><BR>未睹金牌详细,我们心有不甘。再次进村询问,终获一位在村内开修车店的老头相助,领着我们去看一处地方。随老头开车沿江岸走了一段,再徒步翻越两个小山包、进了两重门,绕过两群狗,来到一处临江的水产养殖池,老头手指着池围和旁边的小空地说“就是这边”。原来这竟是金牌炮台岸炮台的炮位,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现存的部分池围系由三合土结合天然的礁石构筑而成,池边的小空地也是由三合土夯平而成。<BR><BR>走出养殖池的小门,就是滔滔的闽江,旁边的礁石上一样也有不少三合土构筑的台阶遗迹,根据地形判断,既有可能是当年岸炮台专用的小型码头。坐在黄昏中的炮台遗址,沐浴在微微的江风中,一声汽笛,从闽江口驶来了一艘大型货轮,巍巍地从眼前经过,激起层层波浪,其情其境,令我忽然闪过莱茵河的印象,澎湃之中,赶紧向油麻菜汇报这一心得。两天以后,当我从新到手的资料查到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地理考察家和后来的文学家郁达夫皆有同样的比喻,不禁哑然失笑。<BR><BR>带路的老头是金牌蟳池的主人,每年保有一百多担的红蟳和菜蟳。金牌水道地处江海之交,水质淡咸恰到好处,此处出产的红蟳曾贵为贡品。老头的蟳也只售给亲朋好友,一斤三十多元。<BR><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3/18/6/toby007,20050318103018.jpg" border=0><BR><BR><BR><B>5月29日(星期六)  阴</B><BR><BR>周末,油麻菜请来重量级的外援——制片人夏蒙和作家北北,派上台长的专车,一行人浩浩荡荡开往闽江南岸的长乐市航城镇琴江村。<BR><BR>琴江是长江以南现存唯一的满族村,原本是个兵营。雍正初年,清政府沿中国海疆设立第一批四个满族水师营,其中一个就是驻屯在长乐琴江的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清雍正七年(1729),福州老四旗513名官兵奉旨携家眷进驻琴江,围地筑城。全城分设12条街4条直巷,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其中南门口的水道可直接通达闽江,方便换防的官兵出入。每位官兵都有一套一进房子,整个营地建设呈“回”字型,这是福建最早的水师,比马尾的福建船政水师还早150年。其间,位于琴江北面面江中洋屿的圆山水寨也由三江口水师营的旗兵驻防,据考证至今还存有断墙并保存寨堡的格局。<BR><BR>1884年农历七月初三中法马江海战爆发时,分别驻防在连江长门、福州闽安和长乐洋屿及圆山水寨的三江口水师旗营官兵全部投入战斗,牺牲惨重,其中琴江城内马家巷的男丁几乎壮烈牺牲,马姓在三江口水师营从此没有了。<BR><BR>今天的琴江村还保存着275年前建营时的格局,当年专为清驻闽福州将军视察水师操演用的将军行辕成了现在的村委会,当年旗营官兵住的老宅、城内路网也都保留完好。琴江旗人的祖先都是跟着努尔哈赤在东北起兵,后随康亲王入闽平定耿精忠之乱,再由福州旗汛口移居长乐。当年琴江水师营不与营外汉人通婚,交往也少,连娱乐活动都是自办的。村里还完好地保留着一个毓麟宫,宫内的古戏台与故宫里慈禧看戏的台子几乎一个模样,只是场地小了一些。每逢节日,戏台都要上演一种叫“台阁”的满戏。老一辈的琴江村民依然不识福州话、长乐话,只讲一口类似东北口音的满语,而且大都识懂满文。<BR><BR>许辉老人是琴江旗人的第十代,他的曾祖父就是曾在马江海战中立过战功的骁骑校哨官许国昌。许老家中还珍藏着水师旗营的飞虎旗、螺号、清廷赏戴的蓝翎、功牌和战船上的罗盘、妇女的头饰等古董,其中的一组飞蝉铜质头饰精工细雕,色彩艳丽,细看之下发现竟然头饰内包裹着真正的蝉体!<BR><BR>1999年,琴江村被列为福建省首批五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BR> <BR>城内江边、房前屋后、老人旧物……琴江村的每一处角落都藏着宝,还有数不尽的历史,道不完的故事,让我们目不暇给、耳疲聪听,只好留下一句“下次再来”安慰自己和热情的村民。<BR><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3/18/6/toby007,20050318103438.jpg" border=0><BR>
<DIV><BR><BR><FONT>toby007 发表于</FONT> <B><FONT style="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9px; LINE-HEIGHT: normal;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color=#666699>&gt;2005-3-18 10:39:27</FONT></B> <a><IMG src="http://www.blogcn.com/images/saveas.gif"></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6906305.html" target="_blank" ><FONT>[全文]</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6906305.html#mes" target="_blank" ><FONT>[评论]</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引用]</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Periodical.asp?id=6906305&amp;Urls=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推荐]</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blog/archives.asp?u=toby007&amp;id=6906305" target="_blank" ><FONT>[档案]</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Tuijian.asp?id=6906305&amp;Urls=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推给好友]</FONT></A> </DIV></TD></TR></TABLE></TD></TR><!--/6906305--><!--6071317-->
<TR>
<TD>
<br>
<DIV class=diary_datetitle>2005-2-2</DIV>
<TABLE cellSpacing=3 cellPadding=3 width="100%" border=0>

<TR>
<TD><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6071317.html" target="_blank" ><FONT>福建海岸行(福州段之一)</FONT></A><BR><BR><BR><B>引言</B><BR><BR>海洋文化是人类在海洋活动中基于自然环境所创造的人文存在,包括船舶、港口、航路、海洋贸易、海上移民等有形的文化环境,还有海洋社会经济相关的制度与政策、海洋人文传统习俗等无形的海洋文化层面。对海洋文化遗存的考察,涉及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学科领域间的相互借鉴和整合,以及船舶工程、航海、地质、水文等工程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BR><BR>以往国内从事航海史、海上交往史研究的传统史学家们往往只是依据文献的记载和对在陆地文化遗存的调查,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很少顾及一些相对僻远的河口海岸,特别是远离大陆的海岛上以及水下的调查、发掘和研究。<BR><BR>本次海岸行考察并非严格意义上海洋文化遗存学术考察活动,我们无力涉及沉船考古、海港考古、海洋聚落考古这些令人心动的领域,只是借用了一些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重要的是希望通过公众传播媒介,将我们在考察过程中的发现和疑问,传递给那些在海洋文化研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官方史学家们,促使他们把书斋从陆上搬到到海上。<BR><BR>匆匆完成宁德段海岸线的考察,检讨十多天来的行程、方式和结果,终于下了决心有所取舍,权将此次海岸行做为探索之旅。从福州段开始,将结合在部分岸段的陆地行走,不再坚持机械的沿岸航行考察。<BR><BR>对我个人而言,福州段的考察重点在于其海外交通和海岸防务历史,因为有两个问题始终没有答案:一个是福州立港的来龙去脉及其历史演变,另一个是散布在闽江口沿岸跨越几个朝代的烽火台、水寨、炮台、围城与后来兴起的福建船政如何关联与延续。<BR><BR>据《汉书》记载,福州最古的港口是距今近二千年的后汉时的东冶港。到了公元十世纪的五代,主政福建的王审之开辟了甘棠港,“招来海中蛮夷商贾。海上黄崎,波涛为阴,一夕风雨雷电震击,开以为港,闽人以为审知德政所致,号为甘棠港。”(《新五代史》卷68,闽世家第八)。<BR><BR>历史上东冶港的位置是否就在相传至今的马尾,而甘棠究竟是在福安白马?连江黄岐?长乐甘棠?马祖竿塘?还是其他什么地方?目前史学界尚无定论,更未有海港遗存的考古发现。另据地方史料记载,唐朝时位于闽江北岸的闽安镇已设巡检司检查来往船只,管理海上贸易,其后历代延续,说明闽安为古时福州的一个重要港区。还有资料载,琅岐古为闽江下游三大港口之一,历史上曾为对外通商口岸......今天我们何处去寻觅这些古港的遗迹。<BR><BR>此外,从不同的资料来源堆积了明代的福州水埕水寨、连江定海千户所、长乐梅花千户所、福州万安千户所、琅岐闽江口烽火台、闽安的松门寨东高寨乌猪寨高山寨,还有清代的金牌城寨、员山水寨、闽江口炮台、长门炮台、亭江炮台、马尾炮台、马尾船政......六百年的历史又是如何串起这些散布在福州海岸线的古迹?<BR><BR>福州岸线由罗源湾、闽江口、福清湾、兴化湾组成,总长口37公里,占全省的三分之一。闽江口海岸北起连江黄岐半岛北茭,西临闽江出海口南北两港在琅岐岛的汇合处,南至长乐松下,岸线长约口29公里,其中岛屿岸线约84公里。闽江口内航道以马尾为界,马尾以西为台江内港航道,全长约15公里,马尾以东则为闽江通海航道,全长近50公里。<BR><BR>1832年,英国武装商船“阿美德士”号经闽江口五虎礁、双龟门进入闽江,随船官员林赛(中文名胡夏来)在《“阿美德士”号在中国北部口岸航行报告》一书中写道:“闽江水道窄到不及一英里的四分之一宽,两岸峰峦矗立,高达几千英尺。风光旖旎,俨若莱茵河畔......帆樯如林,高塔在望,告诉我们已驶近省城了。最后我们高兴地看到闻名的福州府桥,这座桥的壮丽与雄伟国内闻名”<BR><BR>一百多年后,文学家郁达夫在《闽游滴沥》中写道:“水色的清,水流的急,以及弯处江面的宽,总之江上的景色,一切都可以做一种江水秀逸的代表;扬子江没有她的绿,富春江不及她的曲,珠江比不上她的静。人家把她譬作中国的莱茵河,我想这譬喻总只有过之,决不会不及。”<BR><BR>时过境迁,今日的闽江莱茵又将会是怎样的景致?<BR><BR><BR><B>7月17日(星期六)  晴</B><BR><BR>这是一次特别的旅行。<BR><BR>从福州市区乘班车到达连江县,在县城换乘前往黄岐半岛方向的班车,中途下车后在换一次车,顶着午后的烈日到了定海。<BR><BR>定海湾位于闽江口东北侧,自汉唐以来就是福州港出闽江口北上航线上主要交通通道。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当地渔民在定海湾内作业时打捞出一批唐宋至明清时期的陶、瓷、铜、铁等器物及古船船板。从1990年开始,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队与澳大利亚海洋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定海海域沉船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在海底共发现10多处宋元明不同时期古沉船遗址,展示了这一时空海上交通繁忙的景象,其中以白礁一号沉船的宋船龙骨和大量瓷器、白礁二号的明船青花瓷为殊。经过十余年的水下考古,发掘出上万件宋元至明清的黑釉瓷、青瓷、青白瓷、青花瓷、酱釉陶、素色陶等陶瓷器部分古船遗物。<BR><BR>而令定海扬名的,还是一座石砌古城堡。定海所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这是当年江厦侯周德兴檄建的福建沿海十六城之一,与大金守御千户所并立闽东。所城围墙全部用条石砌成,全长二千多米,宽6米多,高7米;现存完好的南城门是一道连续建筑有三个拱洞的城门,即所谓的“三重门”,南门楣石上有一处嘉靖二年的石刻,上书“会城重镇”。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令筑浙江定海城,误传作“连江定海城”,于是将错就错,只在规格上将卫城降为千户所。<BR><BR>班车开进贯穿黄岐半岛的县道后,道路两侧的警示路牌骤然多了起来,内容多是防敌防特之类,落款为部队番号及沿途镇政府。进入这个距离马祖列岛仅数千米的前沿地带,时光仿佛倒回了二十年,心中不禁一种惶恐,方知在是非之地走组织路线的重要性。<BR><BR>定海村位于一个小半岛上的马鞍型坡地,三面临山,南边接海,村头的位置就在西侧的高地,有很好的视野,看上去民居相当密集,规模似乎并不亚于一个乡镇。有点奇特的是村内不通车,进村的第一步就是下台阶。午后炎炎的烈日之下,村道两侧的小楼之间透出一片蔚蓝的海,海面上横着一道很显眼的细长岛屿,乍看还真像架在村道上方的牌坊,那是属于台湾同胞的马祖列岛。<BR><BR>村道在马鞍的最低处有一排小石阶,拾阶而下通到村道下面的一个热闹街市,回头一看,背后是一面条石砌的城墙,原来我们刚才走过的是建在城墙上的走马道!问过路人可有城门或石碑一类的遗迹,回答说城墙角边小巷内便是。踱入巷子内没几步,果真一道不大的城门就在立在三岔巷的一路巷口上,看上去更像是个门框,这就是定海所城的南门。进入第一道城门后紧接着是第二道和第三道城门,这属于一种古代军事防御建筑的类型,其用意大概是既可层层设防,又可关起门来打狗。走进城内,发现城墙根下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段小石阶,拾阶而上,又通到了城墙上的走马道,这回终于弄明白定海所城的结构了。<BR><BR>此地有个奇特的现象,就是民居商铺与古老的城墙相依相存,密不可分。所城的围墙成了许多民居的共用墙,贴在城墙的建筑不时高出城墙一、两层,成了上面走马道上的沿街店面。“三重门”内建有一圈小商铺,城门拱洞的上方是分立两侧的木构骑楼,城墙荒草萋萋,民居则一派生机。<BR><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3/17/10/toby007,20050317193942.jpg" border=0><BR><BR>所城原来的东、西两个城门应该就设在马鞍形的两侧高地上,靠北面的城墙和城门看似依山坡而建,然而如今已湮没密集的民居中,城内尚存海潮寺、城隍庙等建筑。<BR><BR>沿着跑马道往东走,接着再顺蜿蜒的石阶上行,登上村子东面的高地,至民居稀疏之处,拨开树丛,一片灰暗的岛屿豁然横亘在眼前。仿若触手可及的近,那边却是另一个被割裂开的政治世界,有些难以致信,倒是明白了为什么此地会是草木皆兵。一扫四周无人,赶紧掏出藏在怀中的袖珍数码连按一通,转身拔腿撤退,毕竟有些心虚。<BR><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3/17/10/toby007,20050317194239.jpg" border=0><BR><BR>返回村口时,这才注意到与城墙上走马道并行的还有一道颇为宽敞的石阶,顺着所城的外墙一直通到里许远的南门,应该就是定海所城最古朴的地段。<BR><BR>回城途中,经过浦口乡山堂村时特别留意观察了一下,早些年在这里曾发掘出土一艘公元前200年战国时代独木舟。这艘以整段樟木干凿成的独木舟据考证为河口及近海所用的,可乘坐二三十人。<BR><BR>
<DIV><BR><BR><FONT>toby007 发表于</FONT> <B><FONT style="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9px; LINE-HEIGHT: normal;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color=#666699>&gt;2005-2-2 18:54:35</FONT></B> <a><IMG src="http://www.blogcn.com/images/saveas.gif"></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6071317.html" target="_blank" ><FONT>[全文]</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6071317.html#mes" target="_blank" ><FONT>[评论]</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引用]</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Periodical.asp?id=6071317&amp;Urls=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推荐]</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blog/archives.asp?u=toby007&amp;id=6071317" target="_blank" ><FONT>[档案]</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Tuijian.asp?id=6071317&amp;Urls=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推给好友]</FONT></A> </DIV></TD></TR></TABLE></TD></TR><!--/6071317--><!--6033581-->
<TR>
<TD>
<p>
<DIV class=diary_datetitle>2005-1-31</DIV>
<TABLE cellSpacing=3 cellPadding=3 width="100%" border=0>

<TR>
<TD><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6033581.html" target="_blank" ><FONT>福建海岸行(宁德段之五)</FONT></A>
<TABLE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6 width=96>

<TR>
<TD><FONT style="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8pt; LINE-HEIGHT: normal;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color=#006699>
<CENTER><IMG src="http://www.blogcn.com/images/head/Image203.gif"><BR><FONT style="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8pt; LINE-HEIGHT: normal;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color=#006699>toby007<BR>19:59 PM</FONT></CENTER></FONT></TD></TR></TABLE>
  1. &lt;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gt;<br>fnChangeFloat('left','oImg3');</SCRIPT>
  2. <BR><BR><BR><B>2004.05.22 (星期六) 晴</B> <BR><BR>早晨,刺眼的阳光下,5号山人的身影终于在高速公路飞鸾站出现,一路小跑到出口,我们一行5人开赴三都。 <BR><BR>三都澳是福建省6大天然深水港湾中水域条件最好的一个,岸线总长度口口口公里,由三都澳口起,整个澳内包括5个港叉,水域总面积口口口平方公里,其中10米以上深水水域面积口口平方公里,进港航道有东冲水道、青山水道和金梭门水道,水深大都在口口米以上。三都澳是一个地理条件极佳的天然内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将三都港誉为“南方大港”,列入建港规划。然而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三都澳在2002年版的《福建省沿海港口发展布局规划》中,仍曲居与漳州石码港区同级的地方性港口。<BR><BR>三都岛位于北纬26度口口分至口口分,东经119度口口分至口口分,面积口口口口平方公里,距大陆最近点口口公里,最高峰黄湾山海拔高度460.6米。史载三都岛早在唐代就得到开发,到了清初已相当繁荣。<BR><BR>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政府开放海禁,设立闽、粤海关的同时,在三都设立了税务总口。光绪十五年(1889年),清政府为了偿还因《马关条约》举外债向日本政府赔款所积累的巨额亏空,将海关税收用于还债,主动开放闽东三都澳对外通商。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三都澳设立福海关,在行政和财务上由英国人操控的闽海关税务司兼管,并在其关区内的东冲口设立东冲常税总关,管理闽东各处常关分支卡。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十一月十一日,据《辛丑条约》规定,新关50里内的常关关卡划归税务司兼管,福州、厦门、三都皆如是办理,于是三都福海关的管辖范围再次扩大。<BR><BR>三都澳口岸开放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俄国等十三个国家先后在三都岛设立了领事馆及洋行,中国轮船公司、中国保险公司、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等中资财团也在岛上设立营业机构。<BR><BR>当年的三都岛辟有里街、中街、外街3条主要街道,美商美孚、德士古和英商亚细亚等洋行和中资的银行、保险公司还有海关代报处等就坐落在这条街道上,街中还有一家新民大旅社,楼上设有清唱馆。三都岛上的繁盛荣华持续了几十年,直到1944年6月日军飞机投下30多枚炸弹把这一切夷为一片废墟。<BR><BR>1898年,梵蒂冈罗马教廷在三都岛上建造了一座西班牙式天主教堂,其建筑用料和雕饰都相当考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又在教堂后面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修女院。这两栋建筑和后面山顶上的福海关大楼历经浩劫,有幸保留到今天。<BR><BR>从礁头码头到斗帽岛有约口口公里的距离,200匹马力的快艇不用20分钟就到了。<BR><BR>相比于我们前一段走过的直面台湾海峡的海岸线以及散布在外海的岛屿而言,来到三都澳,更像进入到一个风平浪静的内湖。<BR><BR>斗帽岛是三都景区开发中的一个重点,其中的一处斗姥迷宫颇可称奇,三号洞口就在环岛栈道旁,我们决定采用难度较大的逆行方式从山下的洞口往上爬。岩洞狭窄而潮湿,有几处地下暗河似乎可通达大海。大伙一身汗一身泥地转出窄洞来到一处开阔的“大堂”,正午的阳光从岩洞顶端的一个洞口直射下来,如同黑暗中通向天堂的光明之路,想起电影《人鬼情未了》中的场景,只是没有人想试着光柱往上爬,大概是时机还未到,拍拍照便走人了。<BR><BR>饭后,在“李逵”的渔排酒家上席地午休,太阳偏西时起身整装,乘小艇穿越渔排社区前往斗帽岛背后的另一个大岛——青山岛。我们计划爬上岛上海拔高度393.5米的最高点鲤鱼头做岩降。<BR><BR>山人目测了地形后为大家选择了一条难度较大的登顶路线,在靠近山顶的一处陡峭的大石坡时,山人动心了,决定正面攀上去。其他伙伴被打发绕行背面的山坡自行找路了,我则留下作伴。先后尝试了沿两道岩缝攀登,皆半途而止,自重150负重50的山人决定轻装冲击。沉睡多时的装备第一次有了用武之地,山人串起三条扁带,将硕大的登山包放了下来,然后继续往上攀爬了一阵,当石坡上再也找不到可着力的岩缝时,最终我们理智地放弃,绕道轻松地爬到一个次高峰,正赶得上拍落日,于是大家的兴趣点立马融入了不断变幻的晚霞光彩中。<BR><BR>乘水上小巴回渔排社区,在著名的天一港酒家暇意地享用了一席海鲜大餐。1号至4号在渔排酒家的顶棚并排搭了三顶帐篷,就着微微晃动的波浪节奏进入美梦。<BR><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1/31/10/toby007,20050131195123.jpg" border=0><BR><BR><BR><B>2004.05.23  (星期日)   晴</B><BR><BR>天还没亮,就被一阵挂机声吵醒,这是前来接我们观日出的李逵。夜露把外帐都打湿了,而裹在薄薄睡袋里并未感到什么寒意,原来是一直冒着热气的山人与我并肩共度了伤感的良宵,真羡慕幸福的山太。<BR> <BR>五时出头,驱艇前往斗帽岛外的一个小岛礁观三都日出。火红的朝阳从海平面上冉冉升起,这是海岸行十日以来最完整地欣赏到日出,而我看到的只是一种苍白的美。饱足了眼福,打道回府途中,挂机的燃油告罄,好在艇上有些闲置的舱板,拿起来划吧,结果船老大李逵掌舵,游麻菜扛摄像机,其余四人分立两舷楞是把小艇划回了渔排餐厅。<BR> <BR>早餐前无所事事,小小在小艇上小眯了来,其后有人脸上现出坏笑,有人偷偷解开缆绳,有人打开了摄像机,最后某人抬起粗壮的大脚,恶狠狠的将小艇往外一揣.....小小终于在逐渐漂离渔排的小艇上惊醒,报之于蒙娜般的微笑,随后操起一截舱板,无可奈何地划来起来,日后如果有幸在“神州发现”看到这个有趣的片断,记得是我摄的。<BR> <BR>早上借了一条小舢板和一条挂机小艇游走于有八千多人口的渔排社区,山人使出当年的功夫把一柄船橹摇得吱溜响,把大伙带入了安坐摇篮观海景的境界。大家纷纷赞扬山人登山了得下海则更猛,感动得游麻菜当场签发了一张全程免费船票,欢迎他随时入伙海岸行日后的航段,可怜的山人在日后的一个多月里将少不了手捧船票思想斗争的时候。嘴吧边唠叨着小艇边行进,半个早上逛遍了渔排上的海上社区办公楼、基督教堂、天主教堂、超市、发廊、红灯笼酒家、110、还有李逵家的渔排。感觉和在街道上瞎走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略嫌燥热,因为没有行道树。<BR> <BR>下午登上三都岛,我手拿导游小册充当了一回“野导”,带领伙伴们参观了岛上建于1898年的天主教堂、修女院和清海关建筑。土木依旧,人境不再。修女院内,我们与一位端庄而羞涩的年轻修女邂逅相遇,我鼓起勇气问她修女和外面的同龄女孩有什么不同之类的可笑问题,为的是背后的镜头能将这一难得的场景带给更多的朋友,但总摆脱不了一种犯错感。 <BR><BR>站在准备离开三都的小码头,期望中的奇迹始终没有发生。<BR>  <BR>福建海岸行宁德岸段的考察就这样结束了,返回陆地经福州转回厦门。大巴进入熟悉而又陌生的都市,山人、小小背着齐身高大背袋悄悄消失在茫茫人流中,换回了原来的面目。进入都市的驴们已不再是驴,无论是在网络中抑或在会所、酒吧。唯有当下一次他们出现在高速路口火车站时,他们才重新又是山人、小小......而我却无法自拔,总觉得都市的一切太过于可笑,一个不属于我的世界。<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1/31/10/toby007,20050131195544.jpg" border=0><BR><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1/31/10/toby007,20050131195922.jpg" border=0><BR><BR><BR><BR><BR><BR>
  3. <DIV><BR><BR><FONT>toby007 发表于</FONT> <B><FONT style="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9px; LINE-HEIGHT: normal;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color=#666699>&gt;2005-1-31 19:59:57</FONT></B> <a><IMG src="http://www.blogcn.com/images/saveas.gif"></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6033581.html" target="_blank" ><FONT>[全文]</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6033581.html#mes" target="_blank" ><FONT>[评论]</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引用]</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Periodical.asp?id=6033581&amp;Urls=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推荐]</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blog/archives.asp?u=toby007&amp;id=6033581" target="_blank" ><FONT>[档案]</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Tuijian.asp?id=6033581&amp;Urls=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推给好友]</FONT></A> </DIV></TD></TR></TABLE></TD></TR><!--/6033581--><!--5854903-->
  4. <TR>
  5. <TD>
  6. <p>
  7. <DIV class=diary_datetitle>2005-1-21</DIV>
  8. <TABLE cellSpacing=3 cellPadding=3 width="100%" border=0>

  9. <TR>
  10. <TD><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5854903.html" target="_blank" ><FONT>福建海岸行(宁德段之四)</FONT></A><BR><BR><B>2004.05.18 (星期二) 多云</B><BR><BR>清晨6时搭客船离开大俞山,登上三沙码头后与观鸟会的岩鹭兄一行分手,经霞浦城关转车前往大京。<BR><BR>大京是东冲半岛东北海岸上的一个渔村,霞浦县的东冲半岛位于从县城的起点到其西南尾段长度足足有一百公里,在福建海岸线上也算得上是一个地理奇观。<BR><BR>霞浦县是福建历史上建筑城堡最多的县治之一。据《福宁府志》载,修志时年福宁府存有三十七处城堡;1987年经全县文物普查的结果,霞浦留存有明代卫城、所城、古堡口口处,寨口处,烽火台口处。其中大京、吕峡城堡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其余20个城堡均建于明嘉清四年至三十七年,万历年间沿海城堡多有拓修,目前保存比较完好者有大京、吕峡、口口、口口、口口几处城堡,是后人研究明代军事工程建筑的珍贵实物依据。<BR><BR>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有关大金这个省级文物的公布资料几乎是一片空白。我们只是从大京村的文化人郑孟光老先生处得到有限的几页油印本资料。<BR><BR>福宁卫大金守御千户所城在地理位置上为明初福建沿海十六城之首,始建于洪武二十年(1387),初建时城墙周长2800多米,墙高、墙宽皆各约7米,所城设东、南、西三个城门,城北因面山开有一个一人高的涵洞,用于引水兼出入。大金所城于万历二年进行较大规模的拓建,今存《续大金所拓西南城碑记》。因“京”与“金”在当地为谐音,后来的地名就变成了大京。<BR><BR>据载,早在唐代以前大京就有人居住,如今人丁旺盛的长春镇大京村就坐落在保留完好的明代千户所城内, 居民有一千多户。<BR><BR>从西门是现在出入大京村的通道,门上镶有一方记载万历二年拓城的青石碑,进入大金所城,迎面就是一条古街。大金城内呈十字形布局的主要街道宽7米以上,街面用大幅条石夹以两侧,石版铺就街中。直街的两边是整齐老旧的木构店铺,依旧开门在左,橱窗在右;横街则多为居家庭院,门面颇有气势。郑孟光老先生热情地领着我们逐一造访了城中有特色的老房子,在一户人家的院内,保留完好明砖明瓦明代墙雕,在下午柔和的光线下泛着幽幽的光。<BR><BR>迎恩亭、天后宫、城隍庙、护城河……郑老先生领着我们爬山涉水,黄昏时分,我们来到距村中较远的东门。<BR><BR>大京临海的东门因首当防御之要冲设置了双重城门,城墙砌石缝隙以铁水浇固。城楼之上设有宽阔的走马道,延续至北面筑在山坡上的城墙顶外。站在高高的城墙上,此时我最想做的是开着2020敞篷吉普在城墙上的走马道跑几个来回,于是连拐弯、掉头的位置都找好了,但愿有一天梦想能够实现,而且不会发生类似法国人拍雷诺车穿越长城所带来的误会。<BR><BR>回过神来,发现油麻菜趴在城墙上定格了,原来又是在拍什么鸟,等了大半天还是一动不动,最后终于有了动静,不过只是放下摄像机抄起照相机。城墙外的稻田内一群小白鹭在嬉戏。<BR><BR>收工了。沿护城河畔的村道散步回西门,望着河沟对面的城墙和城墙上的古榕,继续寻思着鸟会同仁去年留下的疑问:到底是现有城墙还是现有古榕?在西门城楼的墙垛看到一颗熟悉的脑袋,原来是赶来支援的厦门鸟会伯劳博士已架起单筒开始摄鸟了。<BR><BR>是晚挂单西门旁的大京村委会,一座老戏台的二楼。<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1/21/10/toby007,20050121194914.jpg" border=0><BR>图片提供:安德烈上尉<BR><BR><BR><B>2004.05.19 (星期三) 晴</B><BR><BR>清晨5时起床,郑老先生早已在门口等候。一行人窜出西门,沿护城河边的村道一溜小跑,穿过田地和防风林,下到沙滩上又狂奔了5百米,终于赶在日出之前架好了摄像机。<BR><BR>大京海湾的正对面是一座东西长约2公里的岛屿,因“三峰矗立如笔架浮空”而名笔架山。火山岩构造的岛屿面积约由1.3平方公里,山顶巨石裸露,山麓植被茂盛,据说山上还有一个双层天然大石洞和山寨遗迹。<BR><BR>朝阳就在大京海湾和笔架山之间的海面上缓缓升起。完成任务后,油麻菜一头钻入沙滩背后的防风林,在四十年前植下的木麻黄丛中充分享受了一次林中放松。<BR><BR>大京海湾有一段长约1公里的沙滩,沙滩的东边突出小石山,高度约有二、三十米,这是俯览海湾的绝佳选点。圆形的小石山一半跨在海面上,小树小草郁郁葱葱,乡人誉之为“龙珠”。<BR><BR>绕过龙珠再往东,是一个属于大京的小自然村,沙滩上、马路旁、房前屋后凡是平缓的地方都凉满着海带。在这个海带养殖村,我们目睹了村民从海上收海带的整个过程,还从村民当中了解到阐述海带经济所需的全套数据。可惜笔记本在中午蹭饭时丢了,忙乱中也顾不上是福是祸,权当再去一趟大京的理由。<BR><BR>下午与油麻菜、伯劳一行三人从霞浦下浒渡海来到西洋岛。<BR><BR>霞浦县南部的西洋岛位于北纬26度口口分,东经120度口口分,,距大陆海岸线最近点为口口公里,旧因形似蜘蛛而名蜘蛛岛,后又以地处东引、西引岛之西而定现名。西洋岛南北长约5公里,面积约8平方公里,由花岗岩构成,最高点烟台顶海拔高度口口口米。岛上设有一个乡政府,管辖周边浮鹰、马赤、魁山、小西洋、四霜等口口个大小岛屿,陆地总面积近30平方公里,是闽东的两个海岛乡之一。其中西洋岛人口8000多人,通行福州话,以渔业生产为主。1988年,西洋岛成为大陆最早开放对台民间小额贸易的窗口,曾经名闻遐迩,辉煌一时。<BR><BR>计划中原本没有圈进西洋岛,岛上居民太多,设乡又驻军,我们料想已经不会再有什么特别的景观。只是一路上问不清前往下一站四礵列岛的客船,又找到了政府,海岛乡的政府说,欢迎欢迎,过来吧!先过来西洋岛再安排。<BR><BR>客船靠上大澳码头,三人负重行军至位于山顶的乡政府,沿途看到路边丢着好几头死鱼。一杯热茶之后,我们得知这里没有客船前往四礵,真要去还得折回霞浦县城,而且3天才开一班。还有政府没有公务船,民船租费很高,周边岛屿浪高距远,想要去串岛也是不可能的。交谈中我们听出这里的旅游发展战略主要在于招商引资,而非急于招揽游客。伯劳扭头到屋外看鸟去了,游麻菜和我则继续耐心地旁敲侧击,最终要到一份《海岛乡风情旅游总体规划》油印小册。尽管争取到的帮助不到,我们还是获知一条很有用的资讯——附近的小岛上有一个英国人建于鸦片战争后的灯塔。<BR><BR>提起行李下山,在港湾一条街上最好的旅社住下,整理装备时发现我从5月13日在沙埕启用的考察笔记本丢了,一阵揪心之后,觉得挂念的东西又少了一件。<BR><BR>晚上摸到小巷深处的一个网吧,远离大陆的海岛上网是一种快乐。<BR><BR><BR><B>2004.05.20 (星期四) 阴有小雨</B><BR><BR>从昨晚开始一只在联络船,清晨又下到码头狂问。为数不多的挂机小船都出海收货去了,港内剩下的渡船全都是摇橹的舢板。没折!返回旅社一边看海一边交替地喝茶与咖啡,难得的悠闲。<BR><BR>到了早上九点半,仨人都耐不住了,决定徒步穿越西洋岛。小雨中,山道上,我们与一位也是第一次来西洋买蜜的货郎结伴,越过两从山岭,边走边探,一个半小时后到达西洋岛东北端的北澳小渔村,在村长家边啃压缩饼干边与一帮老少爷们海聊,终于打动村长亮出他儿子的小船,得以过渡到对面的洋屿无人岛。<BR><BR>洋屿位于霞埔县南部,西洋岛的东北侧,北纬26度口口分,东经120度口口分,呈椭圆形,面积约口口口口平方公里。花岗岩构成的岸坡陡峭,岛屿周边水深超过10米,一年四时皆有风浪。清代洋屿曾设有汛防,岛上海拔高度42.2米的山顶上,有一个由英国人建的铁制灯塔。二十多米高的褐色圆塔巍峨而苍茫,透射着工业革命魅力和南北航路喧嚣的余音。这是本次出行以来第二处令众口称奇的胜景,只是我们查不到有关这个灯塔的任何文字记载。海风把灯塔蚀成一块块碎片,岁月又把碎片一层层地埋入地下,日益轻薄的巨大塔身在风中摇曳,只有守塔砖房还固执地护持在其后,一道目送着远处海面过往的航船。<BR><BR>油麻菜用摄像机和数码相机交替捕捉着蓝天、碧海、草坡、黑塔、白墙的组合,伯劳循着不知从何而来的鸟声找鸟去了,我则围绕着灯塔转了一遍又一遍。当年英国人为了保证其远洋运输线上船舰的航行安全,在中国东南沿海建造了一系列灯塔,也过其他过往的航船带来恩惠。对于外强在中国领土建造灯塔的功过是非,今天我们很难从航运发展的角度与民族性的立场找到和谐的评述。<BR><BR>洋屿岛屿的表层多红壤土,植被多杂草,其中有一种当地渔民叫“天花地白”的药草,据说有醒目清神的功用,晒干了一斤可卖到一百多元。伯劳博士还在小岛的某处岩缝发现某种野生兰花……<BR><BR>22匹马力的小艇在风浪中几次熄火,好不容易回到了北澳。转乘唯一留在湾内的另一船,继续逆时针在西洋岛外海域环游寻找传说中的鸟岛。位于西洋岛西面的小东屿浪高约有来约有两米,海浪沿岛礁急旋,打在礁石上腾起的大浪如同大片大片的翡翠,可惜美的瞬间极其短暂,我们等多地感觉小船就快要被掀翻。船工说这就是鸟岛,可是我们只看到零星几只燕鸥,令伯劳垂头丧气。<BR><BR>小艇绕小东屿两周后,继续朝西向开往4公里外的四腿屿。四腿屿由四个小岛组成,四周还有一些明暗礁石群,东距西洋岛口公里,西距大陆海岸口口口公里,岛上海拔20米的制高点设有醒目的灯庄,其中一个小岛上还有一个贯穿的海蚀岩洞。我们在四腿屿西面的小岛礁意外地发现鸟群,遂登上礁石,发现数个鸟窝、一个鸟蛋、好多各式的螺、一尾卡在石缝的石斑鱼、漂亮的地衣、野生海带和可以做“石花”的海草。伯劳说这里活动的鸟种主要为黑枕燕鸥、褐翅燕鸥和雨燕。<BR><BR>回程风浪一阵阵地往小艇上泼,海风刺骨,气温骤降。一袭短打扮的油麻菜和伯劳各自撑起小阳伞龟宿在船舱的左右角落索索发抖,有道是风情万踵。回到西洋岛旅社,每人喝了一大碗热姜汤。<BR><BR><BR><B>2004.05.21 (星期五)  阴</B><BR><BR>早晨再次狂奔码头赶船,好不容易才等来的离岛的班船。已经记不清楚这是第几回乘坐这种长得一般模样的沿海客船了,从西洋岛分别有习惯地跳帮后,全船上下找不到跑在前面的伯劳,原来博士上错了船,离心似箭啊!<BR><BR>西洋岛开通霞浦、连江、宁德三条客船班轮航线,原来都是每天一班以上,后因客源稀少改成现在的两、三天一班不定期。我选择了北行走回头路的霞浦,因为很清楚此行已无缘四礵,只希望途中能眺望到距航线东面口口公里的四礵列岛。<BR><BR>这段50公里的航程是宁德段海岸行最长的连续航行,对于已进入审美疲劳的两位同仁可能平淡无奇,而对于我,手捧着海图一一对照向后缓缓移动的沿途岸标,有一种如同小时候沿街吃遍风味小食的美妙感觉。客船沿东冲半岛东岸往北行进,安坐甲板,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到沿岸河流、峡谷等断裂构造由西北往东南向发育,而海岸、滩涂等深线呈东北往西南走向,整体显格状的地理现象。<BR><BR>客船停靠浮鹰岛后继续前行,从笔架山的东面经过时,可以从海上看到大京古城和海滨上的龙珠。然而极力眼眺,还是看不到看不到四礵列岛的一丝影子。<BR><BR>途中客船从长春天堂角与长表岛之间的“门”穿过,这个在1:150,000海图上只有半毫米的缝隙,客船通过时也显得的确有些窄。其后客船又从长春橄榄屿河短表岛之间的“2号门”穿过,一样感觉刺激。<BR><BR>船老大看着我手握GPS左窜右钻,笑着说船上也有卫星定位仪。果真驾驶台上搁着一台类似半导体收音机的装置,仔细一看里面还有一个超大屏幕的中文电子海图,价格才、1千多元,物美价廉!<BR><BR>250匹马力的客船驶入福宁湾内的小河叉,卷起一道道波澜,紧贴着船舷的两侧沼泽缓缓后移。穿过一道高速公路桥后,霞浦后港码头到了。GPS航迹内存也全满了。<BR><BR>快门按得大脑疲劳,手指动作操之过急,把自离开大嵛山起到西洋岛3天来淘了在淘的84张数码给格式化了。挂念的东西又少了一大件,只可惜我独家拍摄的岩缝中的石斑鱼……<BR><BR>上岸,转从陆路前往宁德,送走三天来被整得蔫蔫的伯劳,入住宾馆卸下行李喘了口气。茶才喝下半杯,想起来还有很多岸上功课未做,经请示组长同意,开始以海岸行节目组的名义一一给当地文史部门打电话,试图先通过电波找到有关福宁卫的一丝踪迹,结果还是无功而撂。倒是霞浦县博物馆的黄老先生提供了许多有关当地古堡的资讯,将成为下次详细考察活动的切入点。<BR><BR>下午17时与3号小小汇合,19时与4号白前来我们正在上网的网吧报到,21时5号山人还在厦门上网。<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1/21/10/toby007,20050121195545.jpg" border=0><BR><BR><BR><BR><BR><BR><BR><BR>
  11. <DIV><BR><BR><FONT>toby007 发表于</FONT> <B><FONT style="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9px; LINE-HEIGHT: normal;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color=#666699>&gt;2005-1-21 19:56:08</FONT></B> <a><IMG src="http://www.blogcn.com/images/saveas.gif"></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5854903.html" target="_blank" ><FONT>[全文]</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5854903.html#mes" target="_blank" ><FONT>[评论]</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引用]</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Periodical.asp?id=5854903&amp;Urls=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推荐]</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blog/archives.asp?u=toby007&amp;id=5854903" target="_blank" ><FONT>[档案]</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Tuijian.asp?id=5854903&amp;Urls=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推给好友]</FONT></A> </DIV></TD></TR></TABLE></TD></TR><!--/5854903--><!--5836339-->
  12. <TR>
  13. <TD>
  14. <p>
  15. <DIV class=diary_datetitle>2005-1-20</DIV>
  16. <TABLE cellSpacing=3 cellPadding=3 width="100%" border=0>

  17. <TR>
  18. <TD><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5836339.html" target="_blank" ><FONT>福建海岸行(宁德段之三)</FONT></A>
  19. <TABLE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6 width=96>

  20. <TR>
  21. <TD><FONT style="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8pt; LINE-HEIGHT: normal;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color=#006699>
  22. <CENTER><IMG src="http://www.blogcn.com/images/head/Image203.gif"><BR><FONT style="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8pt; LINE-HEIGHT: normal;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color=#006699>toby007<BR>19:15 PM</FONT></CENTER></FONT></TD></TR></TABLE>
  23.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fnChangeFloat('left','oImg5');</SCRIPT>
  24. <BR><BR><B>2004.05.16   (星期日)   小雨转大雨</B><BR><BR>天刚朦朦亮,我们从沙埕码头搭乘“下南”老乡的小渡船前往虎头鼻和位于澳口另一侧的福建头勘查真正的福建大陆海岸线最北端。 <BR><BR>渡船在虎头鼻尖的一个简易码头靠了岸,小山坡上有几户浙江村民在简易工棚内加工海带。村民介绍说:脚下的土地应该还属于福建,历史以来,省界划线一直不是很规则,两地村民的田地、房屋一直颇有交互,但不管是福建的沙埕还是浙江的沙岭,大家都是下南人,祖先都来自闽南。近年来,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浙江人陆续移居到虎头鼻,设立了沙岭新村。<BR><BR>正在工棚内劳动的沙岭新村支书对周边陆地及海域的划界情况十分清楚,领着我们到了海边的一处土地庙旁说,庙的南侧就是福建的地界,也就是福建大陆海岸线的起点。我用GPS定下具有重要地理意义的水线与省界交汇点:北纬27度口口.口口口分,东经120度口口.口口分。<BR><BR>随后,我们的渡船又掉头开往地图上标着“福建头”的南镇,GPS读数为北纬27度口口.口口分,东经口口.口口分分的端点事实上只是福建大陆海岸线的最东点,比非严格意义上的福建头。  <BR><BR>    从沙埕由陆路经福鼎到达三沙,走了半天时间,终于赶上了12:00开航前往大嵛山的班船。<BR><BR>三沙镇地处闽东沿海突出部,陆地面积口口.6平方公里,主要居民点沿海岸线分布,民居多依山面海而建。三沙镇海岸线长35公里,依次有一澳、二澳、三澳、四澳和东澳、西澳等口口个可停泊船只的澳口,其中自然地理条件最好的是古镇港。三沙曾以天然渔港被孙中山先生列入《建国方略》,现为福建省主要的渔业生产基地和对台贸易港口。在渡船码头所在的五澳港,我们看到别具一格的三沙籍渔船成排地靠泊在一起,渔船尾部绘以大幅海鸥线描,两侧各竖一杆旗杆,国旗与印着“一帆风顺、满载而归”吉祥语的黄旗并列飘扬。<BR><BR>三沙人的先辈大多数是来自闽南的渔民,这里依然通行闽南话。<BR><BR>明朝建立后,军队驻防采用卫所制,凡属要害之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每一卫下分五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又分十个百户所。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奉明太祖之命入闽防倭,在福建沿海建筑海上十六城,其中有四个卫城,分别是福宁卫、镇东卫、平海卫和镇海卫,以及大金、定海、梅花、万安、莆禧、崇武、福全、高浦、金门、六鳌、铜山、玄钟十二个千户所城。此外,分属诸卫的口口个巡检司中也建造了口口座城堡。在海上,周德兴于福宁州的烽火岛、兴化府的南日岛、泉州府的浯屿分别设立三个水寨,连同其后在景泰年间增设的福州水埕、漳州铜山水寨合称五澳。<BR><BR>三沙港与福瑶列岛之间,就是烽火岛,由于找不到更详细的资料,我只能在渡船经过时,瞪大眼睛,试图寻找这个六百多年前曾是战船兵卒云集的水寨或许留下的点滴遗迹,然后眼巴巴地望着它逐渐远去。<BR><BR>不知道为什么,几乎同在一条纬度线并相隔不远的三沙、烽火门和福瑶列岛三地,前二者属于霞浦县,而福瑶列岛则属于福鼎市。<BR><BR>福瑶列岛位于北纬26度口口分至口口分,东经120度口口分至口口分,因取美玉福地之义而得名。福瑶列岛由大、小嵛山、鸳鸯岛等口口个岛屿、4个礁石组成,东西长11km,南北宽6km,总面积口口.3平方公里,海岸线曲折多湾澳,花岗岩和火山岩构成的岛礁列岛。福瑶列岛人口5600人,主要居住在大、小嵛山岛,通行闽南方言。大嵛山西距三沙港口口公里, 市闽东的第一大岛,岛上建有500吨级的陆岛交通码头,系二级渔港,也是福瑶列岛海岛生态系统特别保护区的核心区域。<BR><BR>万历二十年(1592),明政府在嵛山设游,驻屯官兵459人,并配有福船、哨船、东船、大乌船、快船等22艘,连同其后设立的台山设游作为烽火营左哨之两翼。<BR><BR>然而福瑶列岛最吸引我的还是它的地理景观和自然现象,据说天晴时分从大嵛山可以眺望到太姥山。<BR><BR>大嵛山的最高峰红纪洞山海拔口口口.4米,为福建省最高海岛,山腰处分布有三个天然淡水湖,其中大天湖水域面积近千亩,小天湖约二百多亩。由于深受中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加之地势较高,大嵛山岛上一年四季雨水充沛,天湖周边的平缓山坡形成连绵万亩的天然草甸。天湖和草甸没有人工污染,每年的游客也不多。<BR><BR>天下着小雨,我们始终未得细观雨雾福瑶的真面目。<BR><BR>从马祖码头上岛,吃过早已迟到的午饭后,我们一行决定冒雨徒步上山。<BR><BR>一路上鸟声不断,伴随着粗重的喘气声,大部分同志穿着沙滩鞋负重攀爬在近45度的山坡上。两个小时后,我们到达海拔四百多米处山坳处的一个茶场。茶场的主人是一个姓庄的小伙子,问明来意后,欣然同意我们这队陌生的雨人留下借宿。<BR><BR>传说红纪洞山顶上有一岩洞,深不可测,蜿蜒通海。我们放下行装后,迫不及待地继续登顶,面对前方的茫茫雨雾,只能靠GPS和简易的地图大致判断顶峰的说在方位。住在茶场老柯自告奋勇地为我们在前面带路,尽管年近七十的他从未进过那个神秘的洞。<BR><BR>越过几道山脊后,始终没有找到洞口。天色已慢慢暗下,雾气更浓,这时连老柯都辩不清方向了,山人果断地决定下撤。<BR><BR>回到营地,茶场的小庄指着屋前的浓雾说,大天湖就在里面。雨越下越大,上尉、蓝色、山人鱼贯闪出门,说是去游泳。我用防水袋裹上小摄像机,悄悄地跟在后面,记录下这帮家伙裸泳的不体面行径。<BR><BR>茅房距屋子有50米,厨房离“餐厅”则更远一些。晚饭时主客一道制作了一顿丰盛的大餐,计有炒蛋20个,天湖内味道鲜美的小鱼,还有上尉背上山的红星二锅头。<BR><BR>想起去年的这个时候,在厦门与长泰边界上的岩仔尾茶场也有一次类似的经历。<BR><BR><BR><B>2004.05.17  (星期一)   阴雨雾</B><BR><BR>清晨五时,山人整好行装挥泪先行下山,他当天下午还得赶回厦门上班。 <BR><BR>早上的雾气薄了一些,小庄领着我们去看他的茶树和大、小天湖。爬上海拔约500米的次高峰狮子峰时,但见大、小天湖不时从飘动的云雾缝隙露出秀丽的颜容,与漫山的草地浑然一体,透射出一种迷人的清新。回首狮子峰背后的小俞山岛,则像一架俯首海面的F116,只对大陆海岸线。<BR><BR>沿大天湖畔徒步绕行,用脚板感受高山湿地的温柔。我们在湖边拍摄了小鱼、小虾、螃蟹等小动物,游麻菜始终未再提他的潜水拍摄计划。<BR><BR>我已无法记下太多的印象,因为此时大家几乎都懵了。谁都没有料到海岸行途中还会爬了一座颇有难度的山,意外地拾到满目美景。<BR><BR>夜宿大俞山马祖村。<BR><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1/20/10/toby007,20050120191226.jpg" border=0><BR><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1/20/10/toby007,20050120191417.jpg" border=0><BR><BR><BR><BR><BR><BR>
  25. <DIV><BR><BR><FONT>toby007 发表于</FONT> <B><FONT style="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9px; LINE-HEIGHT: normal;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color=#666699>&gt;2005-1-20 19:15:10</FONT></B> <a><IMG src="http://www.blogcn.com/images/saveas.gif"></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5836339.html" target="_blank" ><FONT>[全文]</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5836339.html#mes" target="_blank" ><FONT>[评论]</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引用]</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Periodical.asp?id=5836339&amp;Urls=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推荐]</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blog/archives.asp?u=toby007&amp;id=5836339" target="_blank" ><FONT>[档案]</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Tuijian.asp?id=5836339&amp;Urls=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推给好友]</FONT></A> </DIV></TD></TR></TABLE></TD></TR><!--/5836339--><!--5571800-->
  26. <TR>
  27. <TD>
  28. <p>
  29. <DIV class=diary_datetitle>2005-1-5</DIV>
  30. <TABLE cellSpacing=3 cellPadding=3 width="100%" border=0>

  31. <TR>
  32. <TD><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5571800.html" target="_blank" ><FONT>福建海岸行(宁德段之二)</FONT></A>
  33. <TABLE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6 width=96>

  34. <TR>
  35. <TD><FONT style="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8pt; LINE-HEIGHT: normal;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color=#006699>
  36. <CENTER><IMG src="http://www.blogcn.com/images/head/Image203.gif"><BR><FONT style="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8pt; LINE-HEIGHT: normal;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color=#006699>toby007<BR>17:05 PM</FONT></CENTER></FONT></TD></TR></TABLE>
  37.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fnChangeFloat('left','oImg6');</SCRIPT>
  38. <BR><BR><B>2004.05.15(星期六),晴</B><BR><BR>早晨起来发现旅社空无一人,原来同伴们天刚亮就蜂拥向雨伞礁和大裂缝等日出了。独自漫步到岛上的另一处岸壁码头,几艘采淡菜的小艇正要出港。在自然生长在海底的淡菜只能靠人潜水下去挖采,于是在台山就聚集了一群职业潜水人,使用最简陋的装备为老板们干活,由于在深海潜水作业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当地人基本不干这活,潜水人大都来自湖北、江西等内地农村。每天早晨,潜水人的家眷们都会跟随他们来到码头,目送着小艇慢慢离去,妇女们聚在一起聊聊家常,然后再各自散去。 <BR><BR>阳光明媚,大海如穹,我们搭乘昨日进岛的客船前往星仔列岛。<BR><BR>距沙埕港口口公里,距台山口口公里,这是福建最东北角的岛屿,由主岛星仔、裂岩、长屿、竖闸、竹篱屿口个岛屿和横礁、南礁等口个礁石组成,因形似北斗七星排列,又名七星岛。星仔列岛属无居民海岛,因周边海域贝壳、鱼类资源丰富,福建浙江两地对七星归属的争议历时已久,传说所浙江方面曾经在岛上竖立一个水泥界碑,旋即被福建方面炸平。<BR><BR>此时,神秘的星仔列岛就在我们眼前。客船的到来,惊起一群群海鸟,黑压压地在我们上空盘旋,从未见过这么多的鸟近距离地围绕我们飞翔,不由想起一部名叫《人鸟大战》的影片,好在从长焦镜头里看到的海鸟深情轻松,应无大碍。星仔列岛为海洋性鸟类的繁殖地,主要繁殖的鸟类为黑尾鸥,还有少量黑枕燕鸥。<BR><BR>跳上星仔主岛的那一刻,我按下了GPS的定位钮——北纬27度口口.798分,东经120度口口.794分。<BR><BR>从星仔的西岸登上小岛的制高点,测得海拔高度有口口米。星仔列岛周边海域水深达30米,星仔与东面另一个主岛之间宽约500米的海峡里海水清澈见底,能见度估计达十几米,我们简直无法相信福建也有可与马来西亚、泰国媲美的潜水点!禁不住碧蓝海水的诱惑,上尉和山人分头栽下了大海。我心里更想做的是驾着J24帆船或划着独木舟在海峡中纵情穿梭……<BR><BR>几艘分别在自福建和浙江的渔船停泊的岛屿间,一位浙江籍的中年渔民在礁石丛中拣取海贝。重新登上客船,船工已将米饭煮好,上尉从岛上采来一大把野生韭菜,是专门供给我这个食草动物的。<BR><BR>随船的一位村官发现不远处的礁石旁后闪出船影,判断那是一艘来自浙江的采深海淡菜的潜水工作母艇,于是指挥客船开足马力冲了过去。客船居高临下地绕着小艇转了一圈,突然一头摆过去小艇,用长竿挂住了小艇。小艇上一个瘦小的男人猛烈地拉扯着一根伸下海面的白色塑胶管,泛起了一串气泡,站在我旁边的船工小声地说“潜水人就在下面”。天啊!生命的脐带就被这样不经意地拉扯?潜水人被猛地拽出了水面,还拖上了装在网兜里的一袋淡菜,爬上小艇喘着粗气。<BR><BR>村官高声说,这是福建的地盘,不允许你们浙江人过来采贝,把船上的贻贝都拿过来。浙江人一脸无辜地照办了。<BR><BR>客船掉头返航,缴获过来的深海贻贝很快成为大家口中的美餐,许多同伴可能长嘴以来第一次吞下去这么多鲜美的贝肉。我默默地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幕,然后很感激地嚼起经上尉亲自烹调后还是味如枯草的野生韭菜。<BR><BR>回到西台,客船再次从雨伞礁下驶过。仰望这只下海的大海龟,此时更像一头昂首的雄狮,而后似一只小心翼翼的海豹,然后又如一只正欲展翅的雄鹰,最后则像一枚被啃过的苹果核。<BR><BR>临离开台山列岛时,想起来还有一处登岛前发现的海蚀天然岩洞还未探过,于是客船掉头驶向南船屿。来到这个贯穿小岛的岩洞前,上尉、山人再次跳下海去,我赶紧抄起小摄像机一阵跟拍,期间还不忘用数码机干了点私活,就这样磨噌了一会,忍不住也丢下机器跟着一头扎下大海,蓝色在我后面也如出一辙。<BR><BR>四人以纵向队形慢慢地游进岩洞,岩洞的中段有四至五米宽,20多米高的洞顶滴滴答答地往下滴水,激起一阵回音。从未这样刺激地游过泳,海水很凉,我们却很激动,扯起嗓子一阵瞎唱。游过岩洞,客船已绕到小岛的另一侧候着我们,台山——星仔之行落下完美的最后一幕。<BR><BR>黄昏时返回大陆,依旧下榻沙埕码头客栈,睡起觉来要比在台山踏实的多了。<BR><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1/20/10/toby007,20050120195155.jpg" border=0><BR><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1/20/10/toby007,20050120195332.jpg" border=0><BR><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1/20/10/toby007,20050120195644.jpg" border=0><BR><BR><BR><BR><BR><BR><BR><BR><BR><BR>
  39. <DIV><BR><BR><FONT>toby007 发表于</FONT> <B><FONT style="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9px; LINE-HEIGHT: normal;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color=#666699>&gt;2005-1-5 17:05:36</FONT></B> <a><IMG src="http://www.blogcn.com/images/saveas.gif"></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5571800.html" target="_blank" ><FONT>[全文]</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5571800.html#mes" target="_blank" ><FONT>[评论]</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引用]</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Periodical.asp?id=5571800&amp;Urls=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推荐]</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blog/archives.asp?u=toby007&amp;id=5571800" target="_blank" ><FONT>[档案]</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Tuijian.asp?id=5571800&amp;Urls=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推给好友]</FONT></A> </DIV></TD></TR></TABLE></TD></TR><!--/5571800--><!--5565477-->
  40. <TR>
  41. <TD>
  42. <p>
  43. <DIV class=diary_datetitle>2005-1-5</DIV>
  44. <TABLE cellSpacing=3 cellPadding=3 width="100%" border=0>

  45. <TR>
  46. <TD><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5565477.html" target="_blank" ><FONT>福建海岸行(宁德段之一)</FONT></A>
  47. <TABLE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6 width=96>

  48. <TR>
  49. <TD><FONT style="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8pt; LINE-HEIGHT: normal;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color=#006699>
  50. <CENTER><IMG src="http://www.blogcn.com/images/head/Image203.gif"><BR><FONT style="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8pt; LINE-HEIGHT: normal;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color=#006699>toby007<BR>10:22 AM</FONT></CENTER></FONT></TD></TR></TABLE>
  51.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fnChangeFloat('left','oImg7');<br>&lt;/script&gt;
复制代码

<BR><BR><B>2004.05.13(星期四),阴有小雨</B><BR><BR>未进福鼎市,先过八尺门。从福鼎出高速公路不久,我们一直沿曲折的山路在沙埕湾北岸行驶,到半岛的尽头大约有50公里的路程。<BR><BR>沙埕港岸线长度口口口公里,水域面积近口口平方公里,口门宽约口公里,内湾纵深长达口口公里,狭长弯曲由东南向西北延伸,直抵福鼎城区。沙埕湾口北有浙江属地的南关岛为屏障,南有福鼎南镇半岛环护,湾内水深大部分在15米以上,5-10万吨船舶进入不受潮水限制,为国内少见的天然深水良港之一。编制中的宁德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在口口公里深水岸线上,初步划定了沙埕、后港、杨岐三个作业区。<BR><BR>沙埕是一个依山面海的古镇,山脊的另一面就是浙江。这里通行闽南话,我们一行成了"下南人"。<BR><BR>凭籍乡音我们很快与一位在码头上候客的渡船老大成了熟人,田野调查的功夫还未用上,船老大已领着我们登门找上了移居到沙埕的台山岛老村长的家。于是这个两天前我们才第一次听到名字列岛已经不再完全陌生,领路的关系人找到了,客船也落实了。此时收到另一拨路探上尉山人等的短信:“我们到了浙江啦!” <BR><BR>夜宿沙埕。<BR><BR><BR><B>2004.05.14(星期五),阴      沙埕--台山</B><BR><BR><BR>清晨,漫步在静静的石板路上,迎面走来的阿婆微笑地用闽南话招呼“这早”,令我浑生一怔,恍惚间置身远在千里之外的另一个边境古镇,一处今生梦萦魂牵的地方……<BR><BR>小镇有好几条贯通山顶和海口的街巷,街坊上的小店大都还保留着传统的砖木结构,店面不宽,出入的开门在左侧,交易的店窗在右侧,这种店面格式同我曾经到过的一条闽南宋街很是相似。<BR><BR>从海拔高度240米高的大坪岗往东南方向的海岸,一处名为虎头鼻的突出部成为福建省福鼎市沙埕镇水生村与浙江省平阳县沙岭村的交界。沙埕和沙岭的地名都同样有一个“沙”字,原本只是一处沙滩和沙滩后面的小山。“沙埕”在闽南话中的意思就是开阔的沙滩。几百年来,福建南部惠安、晋江、金门、龙海、漳浦等地沿海的渔民不断驾船到捕鱼、避风及歇脚,逐渐就落户了下来。来自闽南沿海不同地方的方言、习俗在这里几经磨合与演变,形成下南话和下南俗,大部分移民的后裔也只知道自己的祖先来自下南。<BR><BR>明代嘉靖年间,沙埕同其他地处东南沿海的村镇屡遭倭寇侵扰。嘉靖四十一年(1562),浙江总督胡宗宪部将戚继光率6000子弟兵从金华、义乌一路南下福建抗倭,次年作镇福宁痛击敌寇。清初顺治年间,郑成功几度驻扎沙埕,北上抗清兼事以商养兵,沙埕港一时成为郑氏集团的补给基地和内地众商与日本民间贸易的集散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开放海禁并首次设立闽、粤海关。闽海关南台(福州)分口于次年在沙埕设青单口,对进出口安的国内外商船及货物进行监管和征收税费。<BR><BR>历史上日本人似乎对沙埕一直有着特殊的情感,从倭寇的入侵、日商的走私贸易到二战时期的占领。日军曾经一把火烧毁了沙埕镇上的所有房屋,只余下几株百年老榕。今日的沙埕,唯有留下郑成功部构筑的一处城堡遗迹以及一条同往城堡的兵岭路。<BR><BR>急匆匆返回客栈门口的码头等候开船,看着偶有三三两两的乘客慢悠悠的到来,船家也一点不着急。闲来无事,用下南话与码头下开舢板的船工们聊了起来,他们手中的水烟竹筒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于是经不住油麻菜的威胁利诱,我操起一把烟筒对着他的摄像机很卖力地恨抽数口,一整腾云驾雾之后,只感到胸滞闷气,连连恶心,以至在三个小时之后的福建海岸行首个航段中很失体面地晕了船。<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1/5/6/toby007,2005010510100.jpg" border=0><BR><BR>台山列岛位于北纬26度口口分至27度口口分,东经120度口口分至口口分,距沙埕港口口公里,由东台、西台、南船屿等15个岛屿和22个礁石组成,分布在方圆口平方公里范围内,总面积口口口平方公里,主岛西台面积1.2平方公里,由火山岩构成,多基岩陡岸,有岸壁式和水泥石砌码头各一座。西台与东台各为1个自然村,总人口800多人,通行福州方言。台山所在海域地跨闽东、浙南渔场,两个省份的渔民在作业区域上互相交叉,倒也相安无事,然而地方政府之间却多有争端,我们在其后的考察过程中“有幸地”亲历了一回。<BR><BR>台山列岛各岛屿及岛礁是天然厚壳贻贝附着地,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 Gould)隶属办鳃纲,异柱目,贻贝总科,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在低潮线下至口口~口口米水深,大的厚壳贻贝体长达10cm以上,贝龄口~口口年,估计蕴藏量有数万吨以上,列岛上的野生紫菜也是相当珍贵的保护物种。1996年福鼎市设立了台山列岛自然保护区,2002年宁德市将其列入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体系的厚壳贻贝繁育保护区。<BR> <BR>嘉靖四十二年(1563),倭寇曾经占领了台山岛,后为戚继光所部出海全歼。万历二十八年(1600),台山设游,驻有官兵623名。1955年2月,国民党军队全部撤离大陈岛,解放军先遣部队随即占领台山列岛,第二批驻岛部队于2月18日清晨,在海军温州大队全部舰艇护送下,前往台山,途中遭遇国民党海、空军伏击,共被击沉各种船艇22艘,登陆艇上1600余名官兵全部牺牲。当天的战事史称“台山海战”。<BR><BR>沙埕与台山之间的中线即是东海区南北航线,过往船只甚多,水深浪高。客船的船工磕着花生,撒到海面的花生壳引来一群黑尾鸥和黑枕燕鸥追逐着客船嬉戏捕食,考察队员们遂一致涌到船尾,摄像机、照相机、望远镜对准了各自的目标,全然不顾旁人的存在。油麻菜摄下很出色的作品,其他同伴也有心满意足的收获,我却不失时机地晕了船。<BR><BR>两个半小时的航程以后,台山列岛的轮廓逐渐明晰起来。东台与西台岛之间的西南面入口处横亘着列岛中的第三大岛南船屿,环境专家岩鹭以其专业的眼光注意到海拔65.9米的制高点下有一处巨大的贯穿式海蚀天然岩洞,令我们在次日享受了一次非常独特的穿越之爽。<BR><BR>客船先靠东台,再横过1千多米宽的海沟过往西台,在风浪中急剧摇晃的客船上,我们惊奇地发现西台岛的东端海角有一块形如伞盖的巨大岩石,昂立于怒海,原来这就是当地著名的景观——雨伞礁。<BR><BR>上岛,卸装备,海鲜午餐,躺平眯了会。<BR><BR>下午,整队穿越西台岛前往雨伞礁,途中走在前面的厦门观鸟会考察队员们突然猫下身,用手势示意油麻菜悄悄前往拍摄,原来前方右侧路旁高耸的剑兰花上停着一只模样未曾见过的猛禽。其后经对照鸟谱,确定是一只阿穆尔隼,这应该是这种鸟首次在纬度最南的地方被观察到。<BR><BR>雨伞礁与西台岛之间潮满相离潮落相连,站在西台岛东端往前看,雨伞礁活脱就像一头扑腾下海的大海龟,硕大的身躯还溅起了一圈浪花。<BR><BR>我们从雨伞礁的“龟背”缓缓地朝硕大的“龟头”接近,在“龟后颈”有几级隐秘的简易石阶通往海龟头。小心翼翼地爬到尽头,跟前是一个被石块半封住的石洞,当地向导小吴说可以领我们爬进去,于是在队伍前翼的山人和我跟着钻了进去,进入黑暗的那一刻突然想起了带毒的蝙蝠。洞里原来是一圈宽敞的坑道,地下还有类似下水道的金属盖,每格一定的距离置有一道混凝土钢板门,在四个对角的方向个有一个观察孔,从洞中望出去有绝佳的视野。这应该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防御工事,已经废弃。<BR><BR>爬出坑道,山人开始探察登上海龟头顶部的路线,这时油麻菜、蓝色也跟了上来,纷纷亮出广角准备就位。昂首望上去,雨伞礁的海龟头有一圈突出的倒角,应该是攀岩的难点。山人整好轻装,面对岩石虔诚地双手合十低头祈佑,后来他告诉我们这叫“拜山”。山人的登山哲学是人只能去亲近、摸抚山崖而绝不可有征服之心。是啊,人来的历史不过几百万年,而这些岩石的历史或许足足有三十五亿年,在他跟前我们是如此的渺小。<BR><BR>山人试爬了几条路线,皆理智地半途而退,因为没有地方可做保护。最终决定放弃登顶后,山人的一番感慨令我相当意外——一个山峰或一块岩石的最美之处在于它从未被人攀爬之时,我更情愿保存它的纯贞……<BR><BR>当上涨的潮水即将淹没雨伞礁与西台岛的连接处时,我们依次跳回了西台。<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1/5/6/toby007,2005010510144.jpg" border=0><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1/5/6/toby007,20050105101611.jpg" border=0><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1/5/6/toby007,20050105101733.jpg" border=0><BR>继续沿西台岛东北海岸线探寻。正当我们一步一回头地品味在黄昏变幻光线中的海龟入浴风姿时,在前方探路的山人一阵惊呼——“拓比快来,又一个土鳖大峡谷!”<BR><BR>土鳖大峡谷是2003年底到平和芦溪从事旅游地理调查时,在平和与永定、南靖三地交界的崇山峻岭中发现的一道奇异地理绝境——长度数百米的大峡谷宽度约为3-4米,深度达60米。其后我在2004年初组织“三地新年”自驾车生态旅游活动时,邀请了山人同往试降。<BR><BR>原以为是玩笑,跟过去一看,果真又是一个大裂缝!<BR><BR>一道狭窄的裂缝江西台岛的东北角隔成一个岛中之岛,而人们一般并不会意识到就是这要,因为脚下的裂缝来得太突然,而且裂缝的宽度也仅仅三、四米。海浪在裂缝的底部上下翻涌,不是裂缝在水下有多深?水下两面岩壁的形状又是如何?要是有一幅1:1000的大比例地形图,大裂缝及两侧岩壁的等高线看起来一定很美妙,简直就是无以伦比的杰作!<BR><BR>大裂缝的顶端架有一座宽不到一米的水泥小桥,想必是早年部队驻防所用。我和山人正在寻找绳降的保护点,上尉丢下一句“我从裂缝游过去”,没等大家反应过来就一路跑下山直奔大裂缝的起点。<BR><BR>看来油麻菜和他的摄像机确实能让人做出勇敢的举止。<BR><BR>上尉脱光衣服小心翼翼地下水了,在幽暗的大裂缝底部游了过来,海浪把他抬起了又甩下,上下落差足有两、三米,我感到一阵恐惧。游到水泥桥下方时,上尉说:“再往前太艰难了,撤!”看到上尉游回起点,折腾了一番终于爬上了岸,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总算有惊无险。<BR><BR>晚餐后上尉、山人、小王拿出鱼竿点亮头灯到旅社前的小码头钓鱼,竟然收获了十几尾石斑鱼,比上尉5年来所钓的鱼加起来还要多。<BR><BR>下榻西台旅社,总共只有一个通间,每个床位10元。老板娘说,旅社每年的客人也就十几位,因为我们的到来今年要破纪录了。我和某位老兄暂住3楼老板的一个小房间,半顶的木板墙隔壁住着一对小情侣,第二天一早这位老兄说昨晚把MP3的音量看得最大才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而晕船后遗症中的我却什么都没反应过来。<BR><BR>真是漫长的一天。 <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1/5/6/toby007,20050105101850.jpg" border=0><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1/5/6/toby007,20050105101926.jpg" border=0><BR><BR><BR><BR><BR>
<DIV><BR><BR><FONT>toby007 发表于</FONT> <B><FONT style="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9px; LINE-HEIGHT: normal;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color=#666699>&gt;2005-1-5 10:22:12</FONT></B> <a><IMG src="http://www.blogcn.com/images/saveas.gif"></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5565477.html" target="_blank" ><FONT>[全文]</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5565477.html#mes" target="_blank" ><FONT>[评论]</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引用]</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Periodical.asp?id=5565477&amp;Urls=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推荐]</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blog/archives.asp?u=toby007&amp;id=5565477" target="_blank" ><FONT>[档案]</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Tuijian.asp?id=5565477&amp;Urls=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推给好友]</FONT></A> </DIV></TD></TR></TABLE></TD></TR><!--/5565477--><!--5564951-->
<TR>
<TD>
<p>
<DIV class=diary_datetitle>2005-1-5</DIV>
<TABLE cellSpacing=3 cellPadding=3 width="100%" border=0>

<TR>
<TD><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5564951.html" target="_blank" ><FONT>福建海岸行</FONT></A><BR><BR><BR>海岸带是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宽阔地带,一般为向陆地方向延伸10公里,向海洋则延伸到水深10-15米的范围。海岸带地处海陆两大地理单元的结合部,既是蓝与绿的过渡地带,又自成独立的两栖生态系统,成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和经济文化发展的前沿地带。它的自然变迁,它的人工开发,无不构成一幅幅动态的景观,吸引着我们去探寻、去发现、去记录、去思考......<BR><BR>福建是我们的地缘所在,她的三千三百二十四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还有她的一千四百零四个沿海岛屿及其二千一百二十公里长的岸线,无时不刻在诱惑着我们。<BR><BR>福建海区位于欧亚大陆东南边缘和太平洋西岸,地处南中亚热带,由于海陆位置得天独厚,亚热带和热带相区相接,东南季风盛行,海域条件复杂,呈现丰富多彩的海洋环境与资源特色。福建拥有0-200米等深线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比全省陆域面积还大12%,还拥有大潮高潮时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有1404个,数量居全国第二,另外还有岛礁3200多个。<BR><BR>福建的丘陵地形和环绕边界的山脉阻隔了其与中国内地在陆路上的交通,特别是与富饶的长江平原之间的社会经济交往。然而陆地上的屏障并未使福建沿海地区与中原隔绝,因为海洋让福建很方便地与其他临海省份连接起来。从公元九世纪开始,福建已经是一个海上贸易的主要省份,福建人也是第一批远航海外开展贸易以及移民海外的中国人。历史上,福建的发展与航运通畅、外贸开禁息息相关。闽江、晋江、九龙江三大水系和福州、泉州、漳州三大平原孕育了汉唐时代的福州港、宋元时代的泉州港、明代的漳州港和近现代的厦门港。<BR> <BR>福建蜿蜒曲折的海岸形成了许多优越的自然港湾,其中可供建设10万吨级泊位的天然避风港湾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美洲湾、厦门港、东山湾6处。<BR><BR>历经5年的筹划,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探索者终于出发了。由福建省旅游局、福建东南电视台组织的福建海岸行考察活动于2004年5月开始,历时100多天,从文化地理的角度和旅游地理的方式,以历史变迁为经络,地域差异为纬线,一览由自然地理、文史遗迹、生态特质、鲜活民俗、百桅争流、海上田园、水下宝藏、财富与生命、庄严与神秘、宽厚与温情等各种层面构筑而成的福建海岸线,真实记录从海上、陆地、空中三个视角下的地理景观,不断地将令人惊奇的发现和精彩曲折的过程展现给更多关心自己海上家园的朋友。<BR><BR>每天的新发现都令我们激动而惭愧,以前重未发现自己的家园竟然如此的美丽!<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1/5/5/toby007,2005010593245.jpg" border=0><BR><BR><BR><B>宁德段行程日记</B> <BR><BR>福建东北部海岸线(宁德段),北起于与浙江苍南沙岭交界的沙埕虎头鼻,跨越福鼎、霞浦、福安、宁德四地,延绵八百七十八公里,这里是中国东南沿海最美丽的海岸线,保持着古老的自然风貌和悠久的人文历史。宁德还拥有占福建海岛总数近30%的四百四十八个岛屿以及五百公里海岛岸线。<BR><BR>宁德段海岸线曲折漫长,山地、丘陵直逼岸边,溺谷式基岩海岸每每深入内陆三十几公里,湾中有湾,港中有港,从北到南20多个港湾如串珠般地镶嵌在闽东北海岸线上。宁德岸段港口资源优势突出,可利用岸线78.65公里,其中深水岸线43.25公里,主要有沙埕、姚家屿、桐山、古镇、三沙、古岭下、赛岐、漳湾、三都澳9个港湾。<BR><BR>宁德海岸在第四纪期间发生较大沉降,平原分布较少,地势在全省岸段中最高,陆域地震及温泉几乎没有,地震烈度在福建全省各岸段中最低。全岸段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自然地理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地带。沿岸周边充沛的淡水注入,优越的环境繁衍了大量海洋生物,水产资源十分丰富,全海区10至100米等深线内有鱼类500多种,甲壳类虾、蟹60多种,贝类70多种以及藻类10多种。<BR><BR>宁德海区地处福建、浙江、台湾三省交界及南北交通要道,沿海地区文史荟萃,古迹俯拾。明初在东南沿海构筑的重要海防设施中,就有福宁卫城、大京所城、烽火门水寨和蒋阳、大员筜、桐山、水澳巡检司位于宁德岸段,其后这里还是戚继光抗倭以及郑成功北伐的基地。几百年来闽南沿海各地的渔民不断随着渔汛迁徙到这里,在宁德全市319万人口中,有17万人讲闽南话,16万人讲畲家话,4千人讲莆仙方言。<BR><BR>历史的选择让宁德不可避免地落入中国东南沿海上的一条经济断裂带,却有幸保存了其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BR><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1/5/5/toby007,2005010593717.gif" border=0><BR></TD></TR></TABLE></TD></TR></TAB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7

主题

2033

帖子

628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289
 楼主| 发表于 2005-5-1 14: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TR>
<TD>
<TABLE cellSpacing=3 cellPadding=3 width="100%" border=0>

<TR>
<TD><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6906305.html" target="_blank" ><FONT>福建海岸行(福州段之二)</FONT></A><BR><BR><BR><B>5月27日(星期四)  晴、闷热</B><BR> <BR>从东南电视台驱车径直前往马尾。<BR> <BR>罗星塔——一座高31.5米的七层八角石塔岸标是马尾港的标志,引导着船只进港,马尾港因此有了罗星港的别称。南宋时福州海外贸易发达,官民在闽江激流中的罗星岛礁岩上建木塔引导航路,至明代天启年改建为今天看到的这座石塔。二十世纪50年代,由于泥沙的淤积加上人工吹平,罗星岛与马尾连成一片,改称罗星山。<BR><BR>当地政府宣称福州历史上最早开辟的东冶港就在此处,我们却未找到相关的史料记载及古港遗迹。<BR><BR>以马尾造船厂为核心的福建船政文化早有所闻,但对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并不了解,也就是在半个月前无意中看到一段CCTV-9有关晚清留美学童命运的纪录片时,才发现原来当年中法马江海战就发生在马尾造船厂外的闽江上。<BR> <BR>马尾造船兴办于清同治五年(1866),为晚清洋务运动的产物,时称福建船政,是近代中国工业制造和海军建设的摇篮。1866年6月,时任闽浙总督左宗棠上疏朝廷设厂造船,清廷予准并在马尾设置“总理船政事务衙门”,任命前江西巡抚沈葆帧(林则徐之女婿)为首任船政大臣。从马尾造船厂破土动工之日起,福建船政开始与法国人结下不解之缘。左、沈采用了从欧洲引进技术、设备和工程人员的建厂方式,高薪聘请了法国人日意格为船政正监督,建照正副监督洋楼、洋员办公所,同年按照法国工程师设计的图纸建成了生产船用蒸汽机的轮机厂。仅仅在十七年后的1884年,马尾船厂遭受法国老朋友的迎头痛击,其所制造出曾经让国人引以为豪的军舰连同福建船政水师全军覆没。民国时的船政改称福州船政局,当局者专门让赴法采购人员收集法国钟楼图样,从中择出式样,于1927年建成一座法式钟楼,现为被奉作“国宝”的福建船政四大建筑之一。<BR> <BR>在马尾的整个下午,心情笼罩在很压抑的气氛,当中国人正与世界近代工业同步时,却自败在昏庸的权贵手中。<BR> <BR>1883年,法国占领越南都城顺化,越南沦为法国的保护国。1884年6月,法国进兵谅山欲强行接管清兵阵地,双方发生冲突,法军大败,法国向清政府开出2.5亿法郎的巨额赔款要求,被拒后以“自索赔款”为由,海陆并进直逼中国南部数省。由海军中将孤拔组成并率领远东舰队开进台湾海峡,拟占领福州和基隆要挟清政府如数赔款,同时占领马尾船厂作为其舰队的维修基地,进而掌握台湾海峡的控制权。<BR>1884年7月13日,法国远东舰队以游历为名驶进闽江口,陈兵马尾。8月23日中午,法军将战书下到福州的浙闽总督处,“今日开战”的战书尚未转到马尾,下午1时56分,法军率先开火,27秒后,福建水师旗舰“扬武”号被击沉。半个小时内,福建水师全军覆没。<BR>8月25日,法国远东舰队撤出马尾,甲申中法战争马江战役宣告结束。清军损失兵舰11艘,木船40余艘,列入阵亡名单的官兵736人,加上陆上参战人员和参战平民死亡人数在1千人以上。法军损失舰艇2艘,官兵死伤50余人。<BR>120年后的今天,当我了解到这段并不陌生的江面曾经是令中国人血染闽江的古战场,不禁愕然:十余艘兵舰七十七门火炮就在下在这狭窄得能看清对方脸笼的江面上开战,无异于一场面对面的大屠杀!<BR>我相信人本是嗜血的动物,很多年以前当我手握钢枪时并不缺乏这种本性,甚至自认为是一名坚强的战士。今天读到马江海战这段血腥的历史,我再次庆幸自己曾经作出的痛苦选择——永离武器。<BR><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3/18/6/toby007,20050318102126.jpg" border=0><BR><BR><BR><B>5月28日(星期五)  晴热</B><BR><BR>早晨驱车沿马江北岸行走。<BR>进入亭江镇路段,104国道左侧有一处很不起眼的小岔路口和村屋,意想不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闽安重镇。<BR>在福州城外25公里的闽安曾经是闽江下游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与省城门户。闽安南岸石龙山与北岸红山夹峙形成闽江下游最窄处——闽安门,在落潮时江面宽度仅330米。元朝时曾在此处布横江铁索,战时拉紧,阻止敌船进港。而早在公元893年,大唐朝廷就在闽安设立巡检司衙门。此后,宋元明清历代兴替,时举时废,闽安镇的兴衰也随之变化,如今只是马尾区亭江镇的一个行政村。<BR><BR>明成化十年(1474),福建市舶司因泉州港的衰落北移福州,琉球等国贡船多停泊闽安,一时番商云集,热闹非凡。嘉靖末年,倭寇连续四载由水路一年一犯福州,闽安成为抗倭的主战场。其后,戚继光部在闽安垒石构筑松门、东高、乌猪、高山四座城寨,屡退倭寇。<BR><BR>清初,郑成功部曾以40艘炮船攻进闽安,与清廷在闽安一带拉锯对抗。清廷胜后为加强沿海防务,在闽安筑水门炮台,在南般筑北岸炮台,在闽江对岸的象屿筑南岸炮台,同时用花岗石夯土建成闽安镇城,今仍残存一段城墙。康熙三年(1664),荷兰海军司令波尔特根据荷兰与清廷签订的《清荷条约》, 率舰队进驻闽安候风,与清军相约协同攻取澎湖、台湾,后以失败告终。康熙末年,在闽安镇城的外围建筑了崇新、登高、员山3座城寨,每座占地约6-7亩,后来又建田螺湾水寨、水门道炮台、鹦哥寨,拱卫闽安城。<BR><BR>闽安小学的校园内,我们在清光绪二十一年重建的巡检司衙门建筑内享受清凉,品味着宋代古桂树的幽香,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一定很能入定。<BR><BR>闽安村后有一条通往闽江的河流,名邢港,公元904年建成的飞盖桥横跨南北,是福州现存最古老的石桥。桥面两侧的石栏柱头皆是唐宋风格的奇兽珍果造型石雕,形态生动,其中一只匍地的蜥蜴极似我家睡梦中的小土鳖。<BR><BR>只是没有寻着闽安码头旧址。<BR><BR>离开闽安沿104国道往北行驶,在一列看似弃地的围墙外停车问路而未获明答,与游麻菜索性翻过铁门进去探个究竟,杂草丛中竟然就是被列入省级文物的北岸炮台。<BR><BR>始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的北岸炮台又称南般炮台、亭江炮台、闽安炮台,在高约20米的小山上设有一座半地穴式主炮台,直径达18米,应当可以厦门胡里山炮台比拟;西面沿江另有五座炮台连座。北岸炮台原与南岸炮台呼应扼守闽江,却未曾有过作为。1884年马江海战时被法军从背后攻破,掳去大炮数尊;抗战期间又遭日军破坏,再后来国道从中穿过,古炮台今已破败不堪,而南岸炮台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因落入建设用地悉被猜拆毁。<BR><BR>我没有去过圆明园,但是站在北岸炮台的废墟上我一样能够感受到站在圆明园的痛。<BR><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3/18/6/toby007,20050318102440.jpg" border=0><BR><BR>中午,从亭江东岐渡口乘船过江前往琅岐岛。福建海岸行福州段的首段航行虽然只有不到2公里的航程,却纯属意外收获。琅岐原本只在考察计划的边沿,因为手中唯一的资料只有一则2000年的剪报——“600多年前,明太祖派江夏侯周德兴来闽布防,从闽江口到福州设38座烽火台,其中设在琅岐的闽江口烽火台,如今尚存残壁地断墙。康熙五十七年建在琅岐的金牌寨城目前还能找到遗迹,炮台也保存良好。”<BR><BR>好不容易才从《中国沿海航路图集》中找到一个“金牌门”的地名,位于琅岐岛北端的闽江边,不知与金牌寨城是否相关,想来只好找政府帮忙。在琅岐镇政府院内的大榕树下石椅上小睡,上班后,从镇府办求得一本当地文史研究者杨东汉老人著的《琅岐岛风采》,一切方明朗起来。<BR><BR>驱车一路问进凤窝村。在村外的渡口,我们再次来到闽江边,看到了江面上凸起的南龟和北龟。<BR><BR>琅岐岛是福建省第四大岛,位于闽江出海口,三面环江,一面临海,距福州市区约40公里,与马祖相隔18海里,陆域面积55平方公里,当地人乐意称其与香港本岛面积相当。古言琅者,光彩晶莹似玉,岐则如柱峻岭,尽管我们一路看起来并无特别之处,相传襟将通海的琅岐岛古为闽江下游三大港口之一,历史上曾为对外通商港口。<BR><BR>宋仁宗天圣七年(1069),朝廷以闽安巡检司离海太远,诏移刘崎(琅岐岛),设立巡检司衙门,原址即现在的衙前村。明初周德兴所设的闽江口烽火台,就位于凤窝村西的烟台山上。嘉靖年间,倭寇屡焚琅岐,戚继光部在闽江口一带构筑四座城寨中的乌头寨,就在琅岐岛上。<BR><BR>位于琅岐岛凤窝村外的金牌门是闽江入海口北港主航道最狭窄的部位,古称其急水门。北岸连江琯头的长门山与南岸琅岐的烟台山隔江对峙,古为福州门户。金牌门在明代开始设防,称金牌寨;清康熙五十七年(1623),设金牌炮台,后经多次重修。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中,金牌炮台与对岸长门炮台开炮击伤法国远东舰队的旗舰“伏尔泰号”,并击退登陆进攻炮台的法军,着实为中国人出了一口闷气。金牌炮台由山巅的主炮台、山腰炮台和山脚下的岸炮台组成炮台群,战后炮台又历修造。1928年,国民政府海军在金牌山麓增设鱼雷台一座以加强防务。1942年,日军飞机对金牌炮台进行轰炸,其后又攻陷了炮台。<BR><BR>据资料载,金牌炮台的岸炮台和山腰炮台今已不存,今留山巅的主炮台、清兵营房的残墙、练兵操场、露天坑道等遗址,为福州区级文物。<BR><BR>未睹金牌详细,我们心有不甘。再次进村询问,终获一位在村内开修车店的老头相助,领着我们去看一处地方。随老头开车沿江岸走了一段,再徒步翻越两个小山包、进了两重门,绕过两群狗,来到一处临江的水产养殖池,老头手指着池围和旁边的小空地说“就是这边”。原来这竟是金牌炮台岸炮台的炮位,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现存的部分池围系由三合土结合天然的礁石构筑而成,池边的小空地也是由三合土夯平而成。<BR><BR>走出养殖池的小门,就是滔滔的闽江,旁边的礁石上一样也有不少三合土构筑的台阶遗迹,根据地形判断,既有可能是当年岸炮台专用的小型码头。坐在黄昏中的炮台遗址,沐浴在微微的江风中,一声汽笛,从闽江口驶来了一艘大型货轮,巍巍地从眼前经过,激起层层波浪,其情其境,令我忽然闪过莱茵河的印象,澎湃之中,赶紧向油麻菜汇报这一心得。两天以后,当我从新到手的资料查到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地理考察家和后来的文学家郁达夫皆有同样的比喻,不禁哑然失笑。<BR><BR>带路的老头是金牌蟳池的主人,每年保有一百多担的红蟳和菜蟳。金牌水道地处江海之交,水质淡咸恰到好处,此处出产的红蟳曾贵为贡品。老头的蟳也只售给亲朋好友,一斤三十多元。<BR><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3/18/6/toby007,20050318103018.jpg" border=0><BR><BR><BR><B>5月29日(星期六)  阴</B><BR><BR>周末,油麻菜请来重量级的外援——制片人夏蒙和作家北北,派上台长的专车,一行人浩浩荡荡开往闽江南岸的长乐市航城镇琴江村。<BR><BR>琴江是长江以南现存唯一的满族村,原本是个兵营。雍正初年,清政府沿中国海疆设立第一批四个满族水师营,其中一个就是驻屯在长乐琴江的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清雍正七年(1729),福州老四旗513名官兵奉旨携家眷进驻琴江,围地筑城。全城分设12条街4条直巷,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其中南门口的水道可直接通达闽江,方便换防的官兵出入。每位官兵都有一套一进房子,整个营地建设呈“回”字型,这是福建最早的水师,比马尾的福建船政水师还早150年。其间,位于琴江北面面江中洋屿的圆山水寨也由三江口水师营的旗兵驻防,据考证至今还存有断墙并保存寨堡的格局。<BR><BR>1884年农历七月初三中法马江海战爆发时,分别驻防在连江长门、福州闽安和长乐洋屿及圆山水寨的三江口水师旗营官兵全部投入战斗,牺牲惨重,其中琴江城内马家巷的男丁几乎壮烈牺牲,马姓在三江口水师营从此没有了。<BR><BR>今天的琴江村还保存着275年前建营时的格局,当年专为清驻闽福州将军视察水师操演用的将军行辕成了现在的村委会,当年旗营官兵住的老宅、城内路网也都保留完好。琴江旗人的祖先都是跟着努尔哈赤在东北起兵,后随康亲王入闽平定耿精忠之乱,再由福州旗汛口移居长乐。当年琴江水师营不与营外汉人通婚,交往也少,连娱乐活动都是自办的。村里还完好地保留着一个毓麟宫,宫内的古戏台与故宫里慈禧看戏的台子几乎一个模样,只是场地小了一些。每逢节日,戏台都要上演一种叫“台阁”的满戏。老一辈的琴江村民依然不识福州话、长乐话,只讲一口类似东北口音的满语,而且大都识懂满文。<BR><BR>许辉老人是琴江旗人的第十代,他的曾祖父就是曾在马江海战中立过战功的骁骑校哨官许国昌。许老家中还珍藏着水师旗营的飞虎旗、螺号、清廷赏戴的蓝翎、功牌和战船上的罗盘、妇女的头饰等古董,其中的一组飞蝉铜质头饰精工细雕,色彩艳丽,细看之下发现竟然头饰内包裹着真正的蝉体!<BR><BR>1999年,琴江村被列为福建省首批五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BR> <BR>城内江边、房前屋后、老人旧物……琴江村的每一处角落都藏着宝,还有数不尽的历史,道不完的故事,让我们目不暇给、耳疲聪听,只好留下一句“下次再来”安慰自己和热情的村民。<BR><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3/18/6/toby007,20050318103438.jpg" border=0><BR>
<DIV><BR><BR><FONT>toby007 发表于</FONT> <B><FONT style="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9px; LINE-HEIGHT: normal;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color=#666699>&gt;2005-3-18 10:39:27</FONT></B> <a><IMG src="http://www.blogcn.com/images/saveas.gif"></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6906305.html" target="_blank" ><FONT>[全文]</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6906305.html#mes" target="_blank" ><FONT>[评论]</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引用]</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Periodical.asp?id=6906305&amp;Urls=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推荐]</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blog/archives.asp?u=toby007&amp;id=6906305" target="_blank" ><FONT>[档案]</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Tuijian.asp?id=6906305&amp;Urls=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推给好友]</FONT></A> </DIV></TD></TR></TABLE></TD></TR><!--/6906305--><!--6071317-->
<TR>
<TD>
<br>
<DIV class=diary_datetitle>2005-2-2</DIV>
<TABLE cellSpacing=3 cellPadding=3 width="100%" border=0>

<TR>
<TD><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6071317.html" target="_blank" ><FONT>福建海岸行(福州段之一)</FONT></A><BR><BR><BR><B>引言</B><BR><BR>海洋文化是人类在海洋活动中基于自然环境所创造的人文存在,包括船舶、港口、航路、海洋贸易、海上移民等有形的文化环境,还有海洋社会经济相关的制度与政策、海洋人文传统习俗等无形的海洋文化层面。对海洋文化遗存的考察,涉及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学科领域间的相互借鉴和整合,以及船舶工程、航海、地质、水文等工程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BR><BR>以往国内从事航海史、海上交往史研究的传统史学家们往往只是依据文献的记载和对在陆地文化遗存的调查,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很少顾及一些相对僻远的河口海岸,特别是远离大陆的海岛上以及水下的调查、发掘和研究。<BR><BR>本次海岸行考察并非严格意义上海洋文化遗存学术考察活动,我们无力涉及沉船考古、海港考古、海洋聚落考古这些令人心动的领域,只是借用了一些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重要的是希望通过公众传播媒介,将我们在考察过程中的发现和疑问,传递给那些在海洋文化研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官方史学家们,促使他们把书斋从陆上搬到到海上。<BR><BR>匆匆完成宁德段海岸线的考察,检讨十多天来的行程、方式和结果,终于下了决心有所取舍,权将此次海岸行做为探索之旅。从福州段开始,将结合在部分岸段的陆地行走,不再坚持机械的沿岸航行考察。<BR><BR>对我个人而言,福州段的考察重点在于其海外交通和海岸防务历史,因为有两个问题始终没有答案:一个是福州立港的来龙去脉及其历史演变,另一个是散布在闽江口沿岸跨越几个朝代的烽火台、水寨、炮台、围城与后来兴起的福建船政如何关联与延续。<BR><BR>据《汉书》记载,福州最古的港口是距今近二千年的后汉时的东冶港。到了公元十世纪的五代,主政福建的王审之开辟了甘棠港,“招来海中蛮夷商贾。海上黄崎,波涛为阴,一夕风雨雷电震击,开以为港,闽人以为审知德政所致,号为甘棠港。”(《新五代史》卷68,闽世家第八)。<BR><BR>历史上东冶港的位置是否就在相传至今的马尾,而甘棠究竟是在福安白马?连江黄岐?长乐甘棠?马祖竿塘?还是其他什么地方?目前史学界尚无定论,更未有海港遗存的考古发现。另据地方史料记载,唐朝时位于闽江北岸的闽安镇已设巡检司检查来往船只,管理海上贸易,其后历代延续,说明闽安为古时福州的一个重要港区。还有资料载,琅岐古为闽江下游三大港口之一,历史上曾为对外通商口岸......今天我们何处去寻觅这些古港的遗迹。<BR><BR>此外,从不同的资料来源堆积了明代的福州水埕水寨、连江定海千户所、长乐梅花千户所、福州万安千户所、琅岐闽江口烽火台、闽安的松门寨东高寨乌猪寨高山寨,还有清代的金牌城寨、员山水寨、闽江口炮台、长门炮台、亭江炮台、马尾炮台、马尾船政......六百年的历史又是如何串起这些散布在福州海岸线的古迹?<BR><BR>福州岸线由罗源湾、闽江口、福清湾、兴化湾组成,总长口37公里,占全省的三分之一。闽江口海岸北起连江黄岐半岛北茭,西临闽江出海口南北两港在琅岐岛的汇合处,南至长乐松下,岸线长约口29公里,其中岛屿岸线约84公里。闽江口内航道以马尾为界,马尾以西为台江内港航道,全长约15公里,马尾以东则为闽江通海航道,全长近50公里。<BR><BR>1832年,英国武装商船“阿美德士”号经闽江口五虎礁、双龟门进入闽江,随船官员林赛(中文名胡夏来)在《“阿美德士”号在中国北部口岸航行报告》一书中写道:“闽江水道窄到不及一英里的四分之一宽,两岸峰峦矗立,高达几千英尺。风光旖旎,俨若莱茵河畔......帆樯如林,高塔在望,告诉我们已驶近省城了。最后我们高兴地看到闻名的福州府桥,这座桥的壮丽与雄伟国内闻名”<BR><BR>一百多年后,文学家郁达夫在《闽游滴沥》中写道:“水色的清,水流的急,以及弯处江面的宽,总之江上的景色,一切都可以做一种江水秀逸的代表;扬子江没有她的绿,富春江不及她的曲,珠江比不上她的静。人家把她譬作中国的莱茵河,我想这譬喻总只有过之,决不会不及。”<BR><BR>时过境迁,今日的闽江莱茵又将会是怎样的景致?<BR><BR><BR><B>7月17日(星期六)  晴</B><BR><BR>这是一次特别的旅行。<BR><BR>从福州市区乘班车到达连江县,在县城换乘前往黄岐半岛方向的班车,中途下车后在换一次车,顶着午后的烈日到了定海。<BR><BR>定海湾位于闽江口东北侧,自汉唐以来就是福州港出闽江口北上航线上主要交通通道。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当地渔民在定海湾内作业时打捞出一批唐宋至明清时期的陶、瓷、铜、铁等器物及古船船板。从1990年开始,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队与澳大利亚海洋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定海海域沉船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在海底共发现10多处宋元明不同时期古沉船遗址,展示了这一时空海上交通繁忙的景象,其中以白礁一号沉船的宋船龙骨和大量瓷器、白礁二号的明船青花瓷为殊。经过十余年的水下考古,发掘出上万件宋元至明清的黑釉瓷、青瓷、青白瓷、青花瓷、酱釉陶、素色陶等陶瓷器部分古船遗物。<BR><BR>而令定海扬名的,还是一座石砌古城堡。定海所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这是当年江厦侯周德兴檄建的福建沿海十六城之一,与大金守御千户所并立闽东。所城围墙全部用条石砌成,全长二千多米,宽6米多,高7米;现存完好的南城门是一道连续建筑有三个拱洞的城门,即所谓的“三重门”,南门楣石上有一处嘉靖二年的石刻,上书“会城重镇”。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令筑浙江定海城,误传作“连江定海城”,于是将错就错,只在规格上将卫城降为千户所。<BR><BR>班车开进贯穿黄岐半岛的县道后,道路两侧的警示路牌骤然多了起来,内容多是防敌防特之类,落款为部队番号及沿途镇政府。进入这个距离马祖列岛仅数千米的前沿地带,时光仿佛倒回了二十年,心中不禁一种惶恐,方知在是非之地走组织路线的重要性。<BR><BR>定海村位于一个小半岛上的马鞍型坡地,三面临山,南边接海,村头的位置就在西侧的高地,有很好的视野,看上去民居相当密集,规模似乎并不亚于一个乡镇。有点奇特的是村内不通车,进村的第一步就是下台阶。午后炎炎的烈日之下,村道两侧的小楼之间透出一片蔚蓝的海,海面上横着一道很显眼的细长岛屿,乍看还真像架在村道上方的牌坊,那是属于台湾同胞的马祖列岛。<BR><BR>村道在马鞍的最低处有一排小石阶,拾阶而下通到村道下面的一个热闹街市,回头一看,背后是一面条石砌的城墙,原来我们刚才走过的是建在城墙上的走马道!问过路人可有城门或石碑一类的遗迹,回答说城墙角边小巷内便是。踱入巷子内没几步,果真一道不大的城门就在立在三岔巷的一路巷口上,看上去更像是个门框,这就是定海所城的南门。进入第一道城门后紧接着是第二道和第三道城门,这属于一种古代军事防御建筑的类型,其用意大概是既可层层设防,又可关起门来打狗。走进城内,发现城墙根下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段小石阶,拾阶而上,又通到了城墙上的走马道,这回终于弄明白定海所城的结构了。<BR><BR>此地有个奇特的现象,就是民居商铺与古老的城墙相依相存,密不可分。所城的围墙成了许多民居的共用墙,贴在城墙的建筑不时高出城墙一、两层,成了上面走马道上的沿街店面。“三重门”内建有一圈小商铺,城门拱洞的上方是分立两侧的木构骑楼,城墙荒草萋萋,民居则一派生机。<BR><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3/17/10/toby007,20050317193942.jpg" border=0><BR><BR>所城原来的东、西两个城门应该就设在马鞍形的两侧高地上,靠北面的城墙和城门看似依山坡而建,然而如今已湮没密集的民居中,城内尚存海潮寺、城隍庙等建筑。<BR><BR>沿着跑马道往东走,接着再顺蜿蜒的石阶上行,登上村子东面的高地,至民居稀疏之处,拨开树丛,一片灰暗的岛屿豁然横亘在眼前。仿若触手可及的近,那边却是另一个被割裂开的政治世界,有些难以致信,倒是明白了为什么此地会是草木皆兵。一扫四周无人,赶紧掏出藏在怀中的袖珍数码连按一通,转身拔腿撤退,毕竟有些心虚。<BR><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3/17/10/toby007,20050317194239.jpg" border=0><BR><BR>返回村口时,这才注意到与城墙上走马道并行的还有一道颇为宽敞的石阶,顺着所城的外墙一直通到里许远的南门,应该就是定海所城最古朴的地段。<BR><BR>回城途中,经过浦口乡山堂村时特别留意观察了一下,早些年在这里曾发掘出土一艘公元前200年战国时代独木舟。这艘以整段樟木干凿成的独木舟据考证为河口及近海所用的,可乘坐二三十人。<BR><BR>
<DIV><BR><BR><FONT>toby007 发表于</FONT> <B><FONT style="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9px; LINE-HEIGHT: normal;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color=#666699>&gt;2005-2-2 18:54:35</FONT></B> <a><IMG src="http://www.blogcn.com/images/saveas.gif"></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6071317.html" target="_blank" ><FONT>[全文]</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6071317.html#mes" target="_blank" ><FONT>[评论]</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引用]</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Periodical.asp?id=6071317&amp;Urls=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推荐]</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blog/archives.asp?u=toby007&amp;id=6071317" target="_blank" ><FONT>[档案]</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Tuijian.asp?id=6071317&amp;Urls=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推给好友]</FONT></A> </DIV></TD></TR></TABLE></TD></TR><!--/6071317--><!--6033581-->
<TR>
<TD>
<p>
<DIV class=diary_datetitle>2005-1-31</DIV>
<TABLE cellSpacing=3 cellPadding=3 width="100%" border=0>

<TR>
<TD><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6033581.html" target="_blank" ><FONT>福建海岸行(宁德段之五)</FONT></A>
<TABLE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6 width=96>

<TR>
<TD><FONT style="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8pt; LINE-HEIGHT: normal;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color=#006699>
<CENTER><IMG src="http://www.blogcn.com/images/head/Image203.gif"><BR><FONT style="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8pt; LINE-HEIGHT: normal;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color=#006699>toby007<BR>19:59 PM</FONT></CENTER></FONT></TD></TR></TABLE>
  1. &lt;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gt;<br>fnChangeFloat('left','oImg3');</SCRIPT>
  2. <BR><BR><BR><B>2004.05.22 (星期六) 晴</B> <BR><BR>早晨,刺眼的阳光下,5号山人的身影终于在高速公路飞鸾站出现,一路小跑到出口,我们一行5人开赴三都。 <BR><BR>三都澳是福建省6大天然深水港湾中水域条件最好的一个,岸线总长度口口口公里,由三都澳口起,整个澳内包括5个港叉,水域总面积口口口平方公里,其中10米以上深水水域面积口口平方公里,进港航道有东冲水道、青山水道和金梭门水道,水深大都在口口米以上。三都澳是一个地理条件极佳的天然内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将三都港誉为“南方大港”,列入建港规划。然而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三都澳在2002年版的《福建省沿海港口发展布局规划》中,仍曲居与漳州石码港区同级的地方性港口。<BR><BR>三都岛位于北纬26度口口分至口口分,东经119度口口分至口口分,面积口口口口平方公里,距大陆最近点口口公里,最高峰黄湾山海拔高度460.6米。史载三都岛早在唐代就得到开发,到了清初已相当繁荣。<BR><BR>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政府开放海禁,设立闽、粤海关的同时,在三都设立了税务总口。光绪十五年(1889年),清政府为了偿还因《马关条约》举外债向日本政府赔款所积累的巨额亏空,将海关税收用于还债,主动开放闽东三都澳对外通商。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三都澳设立福海关,在行政和财务上由英国人操控的闽海关税务司兼管,并在其关区内的东冲口设立东冲常税总关,管理闽东各处常关分支卡。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十一月十一日,据《辛丑条约》规定,新关50里内的常关关卡划归税务司兼管,福州、厦门、三都皆如是办理,于是三都福海关的管辖范围再次扩大。<BR><BR>三都澳口岸开放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俄国等十三个国家先后在三都岛设立了领事馆及洋行,中国轮船公司、中国保险公司、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等中资财团也在岛上设立营业机构。<BR><BR>当年的三都岛辟有里街、中街、外街3条主要街道,美商美孚、德士古和英商亚细亚等洋行和中资的银行、保险公司还有海关代报处等就坐落在这条街道上,街中还有一家新民大旅社,楼上设有清唱馆。三都岛上的繁盛荣华持续了几十年,直到1944年6月日军飞机投下30多枚炸弹把这一切夷为一片废墟。<BR><BR>1898年,梵蒂冈罗马教廷在三都岛上建造了一座西班牙式天主教堂,其建筑用料和雕饰都相当考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又在教堂后面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修女院。这两栋建筑和后面山顶上的福海关大楼历经浩劫,有幸保留到今天。<BR><BR>从礁头码头到斗帽岛有约口口公里的距离,200匹马力的快艇不用20分钟就到了。<BR><BR>相比于我们前一段走过的直面台湾海峡的海岸线以及散布在外海的岛屿而言,来到三都澳,更像进入到一个风平浪静的内湖。<BR><BR>斗帽岛是三都景区开发中的一个重点,其中的一处斗姥迷宫颇可称奇,三号洞口就在环岛栈道旁,我们决定采用难度较大的逆行方式从山下的洞口往上爬。岩洞狭窄而潮湿,有几处地下暗河似乎可通达大海。大伙一身汗一身泥地转出窄洞来到一处开阔的“大堂”,正午的阳光从岩洞顶端的一个洞口直射下来,如同黑暗中通向天堂的光明之路,想起电影《人鬼情未了》中的场景,只是没有人想试着光柱往上爬,大概是时机还未到,拍拍照便走人了。<BR><BR>饭后,在“李逵”的渔排酒家上席地午休,太阳偏西时起身整装,乘小艇穿越渔排社区前往斗帽岛背后的另一个大岛——青山岛。我们计划爬上岛上海拔高度393.5米的最高点鲤鱼头做岩降。<BR><BR>山人目测了地形后为大家选择了一条难度较大的登顶路线,在靠近山顶的一处陡峭的大石坡时,山人动心了,决定正面攀上去。其他伙伴被打发绕行背面的山坡自行找路了,我则留下作伴。先后尝试了沿两道岩缝攀登,皆半途而止,自重150负重50的山人决定轻装冲击。沉睡多时的装备第一次有了用武之地,山人串起三条扁带,将硕大的登山包放了下来,然后继续往上攀爬了一阵,当石坡上再也找不到可着力的岩缝时,最终我们理智地放弃,绕道轻松地爬到一个次高峰,正赶得上拍落日,于是大家的兴趣点立马融入了不断变幻的晚霞光彩中。<BR><BR>乘水上小巴回渔排社区,在著名的天一港酒家暇意地享用了一席海鲜大餐。1号至4号在渔排酒家的顶棚并排搭了三顶帐篷,就着微微晃动的波浪节奏进入美梦。<BR><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1/31/10/toby007,20050131195123.jpg" border=0><BR><BR><BR><B>2004.05.23  (星期日)   晴</B><BR><BR>天还没亮,就被一阵挂机声吵醒,这是前来接我们观日出的李逵。夜露把外帐都打湿了,而裹在薄薄睡袋里并未感到什么寒意,原来是一直冒着热气的山人与我并肩共度了伤感的良宵,真羡慕幸福的山太。<BR> <BR>五时出头,驱艇前往斗帽岛外的一个小岛礁观三都日出。火红的朝阳从海平面上冉冉升起,这是海岸行十日以来最完整地欣赏到日出,而我看到的只是一种苍白的美。饱足了眼福,打道回府途中,挂机的燃油告罄,好在艇上有些闲置的舱板,拿起来划吧,结果船老大李逵掌舵,游麻菜扛摄像机,其余四人分立两舷楞是把小艇划回了渔排餐厅。<BR> <BR>早餐前无所事事,小小在小艇上小眯了来,其后有人脸上现出坏笑,有人偷偷解开缆绳,有人打开了摄像机,最后某人抬起粗壮的大脚,恶狠狠的将小艇往外一揣.....小小终于在逐渐漂离渔排的小艇上惊醒,报之于蒙娜般的微笑,随后操起一截舱板,无可奈何地划来起来,日后如果有幸在“神州发现”看到这个有趣的片断,记得是我摄的。<BR> <BR>早上借了一条小舢板和一条挂机小艇游走于有八千多人口的渔排社区,山人使出当年的功夫把一柄船橹摇得吱溜响,把大伙带入了安坐摇篮观海景的境界。大家纷纷赞扬山人登山了得下海则更猛,感动得游麻菜当场签发了一张全程免费船票,欢迎他随时入伙海岸行日后的航段,可怜的山人在日后的一个多月里将少不了手捧船票思想斗争的时候。嘴吧边唠叨着小艇边行进,半个早上逛遍了渔排上的海上社区办公楼、基督教堂、天主教堂、超市、发廊、红灯笼酒家、110、还有李逵家的渔排。感觉和在街道上瞎走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略嫌燥热,因为没有行道树。<BR> <BR>下午登上三都岛,我手拿导游小册充当了一回“野导”,带领伙伴们参观了岛上建于1898年的天主教堂、修女院和清海关建筑。土木依旧,人境不再。修女院内,我们与一位端庄而羞涩的年轻修女邂逅相遇,我鼓起勇气问她修女和外面的同龄女孩有什么不同之类的可笑问题,为的是背后的镜头能将这一难得的场景带给更多的朋友,但总摆脱不了一种犯错感。 <BR><BR>站在准备离开三都的小码头,期望中的奇迹始终没有发生。<BR>  <BR>福建海岸行宁德岸段的考察就这样结束了,返回陆地经福州转回厦门。大巴进入熟悉而又陌生的都市,山人、小小背着齐身高大背袋悄悄消失在茫茫人流中,换回了原来的面目。进入都市的驴们已不再是驴,无论是在网络中抑或在会所、酒吧。唯有当下一次他们出现在高速路口火车站时,他们才重新又是山人、小小......而我却无法自拔,总觉得都市的一切太过于可笑,一个不属于我的世界。<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1/31/10/toby007,20050131195544.jpg" border=0><BR><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1/31/10/toby007,20050131195922.jpg" border=0><BR><BR><BR><BR><BR><BR>
  3. <DIV><BR><BR><FONT>toby007 发表于</FONT> <B><FONT style="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9px; LINE-HEIGHT: normal;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color=#666699>&gt;2005-1-31 19:59:57</FONT></B> <a><IMG src="http://www.blogcn.com/images/saveas.gif"></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6033581.html" target="_blank" ><FONT>[全文]</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6033581.html#mes" target="_blank" ><FONT>[评论]</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引用]</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Periodical.asp?id=6033581&amp;Urls=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推荐]</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blog/archives.asp?u=toby007&amp;id=6033581" target="_blank" ><FONT>[档案]</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Tuijian.asp?id=6033581&amp;Urls=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推给好友]</FONT></A> </DIV></TD></TR></TABLE></TD></TR><!--/6033581--><!--5854903-->
  4. <TR>
  5. <TD>
  6. <p>
  7. <DIV class=diary_datetitle>2005-1-21</DIV>
  8. <TABLE cellSpacing=3 cellPadding=3 width="100%" border=0>

  9. <TR>
  10. <TD><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5854903.html" target="_blank" ><FONT>福建海岸行(宁德段之四)</FONT></A><BR><BR><B>2004.05.18 (星期二) 多云</B><BR><BR>清晨6时搭客船离开大俞山,登上三沙码头后与观鸟会的岩鹭兄一行分手,经霞浦城关转车前往大京。<BR><BR>大京是东冲半岛东北海岸上的一个渔村,霞浦县的东冲半岛位于从县城的起点到其西南尾段长度足足有一百公里,在福建海岸线上也算得上是一个地理奇观。<BR><BR>霞浦县是福建历史上建筑城堡最多的县治之一。据《福宁府志》载,修志时年福宁府存有三十七处城堡;1987年经全县文物普查的结果,霞浦留存有明代卫城、所城、古堡口口处,寨口处,烽火台口处。其中大京、吕峡城堡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其余20个城堡均建于明嘉清四年至三十七年,万历年间沿海城堡多有拓修,目前保存比较完好者有大京、吕峡、口口、口口、口口几处城堡,是后人研究明代军事工程建筑的珍贵实物依据。<BR><BR>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有关大金这个省级文物的公布资料几乎是一片空白。我们只是从大京村的文化人郑孟光老先生处得到有限的几页油印本资料。<BR><BR>福宁卫大金守御千户所城在地理位置上为明初福建沿海十六城之首,始建于洪武二十年(1387),初建时城墙周长2800多米,墙高、墙宽皆各约7米,所城设东、南、西三个城门,城北因面山开有一个一人高的涵洞,用于引水兼出入。大金所城于万历二年进行较大规模的拓建,今存《续大金所拓西南城碑记》。因“京”与“金”在当地为谐音,后来的地名就变成了大京。<BR><BR>据载,早在唐代以前大京就有人居住,如今人丁旺盛的长春镇大京村就坐落在保留完好的明代千户所城内, 居民有一千多户。<BR><BR>从西门是现在出入大京村的通道,门上镶有一方记载万历二年拓城的青石碑,进入大金所城,迎面就是一条古街。大金城内呈十字形布局的主要街道宽7米以上,街面用大幅条石夹以两侧,石版铺就街中。直街的两边是整齐老旧的木构店铺,依旧开门在左,橱窗在右;横街则多为居家庭院,门面颇有气势。郑孟光老先生热情地领着我们逐一造访了城中有特色的老房子,在一户人家的院内,保留完好明砖明瓦明代墙雕,在下午柔和的光线下泛着幽幽的光。<BR><BR>迎恩亭、天后宫、城隍庙、护城河……郑老先生领着我们爬山涉水,黄昏时分,我们来到距村中较远的东门。<BR><BR>大京临海的东门因首当防御之要冲设置了双重城门,城墙砌石缝隙以铁水浇固。城楼之上设有宽阔的走马道,延续至北面筑在山坡上的城墙顶外。站在高高的城墙上,此时我最想做的是开着2020敞篷吉普在城墙上的走马道跑几个来回,于是连拐弯、掉头的位置都找好了,但愿有一天梦想能够实现,而且不会发生类似法国人拍雷诺车穿越长城所带来的误会。<BR><BR>回过神来,发现油麻菜趴在城墙上定格了,原来又是在拍什么鸟,等了大半天还是一动不动,最后终于有了动静,不过只是放下摄像机抄起照相机。城墙外的稻田内一群小白鹭在嬉戏。<BR><BR>收工了。沿护城河畔的村道散步回西门,望着河沟对面的城墙和城墙上的古榕,继续寻思着鸟会同仁去年留下的疑问:到底是现有城墙还是现有古榕?在西门城楼的墙垛看到一颗熟悉的脑袋,原来是赶来支援的厦门鸟会伯劳博士已架起单筒开始摄鸟了。<BR><BR>是晚挂单西门旁的大京村委会,一座老戏台的二楼。<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1/21/10/toby007,20050121194914.jpg" border=0><BR>图片提供:安德烈上尉<BR><BR><BR><B>2004.05.19 (星期三) 晴</B><BR><BR>清晨5时起床,郑老先生早已在门口等候。一行人窜出西门,沿护城河边的村道一溜小跑,穿过田地和防风林,下到沙滩上又狂奔了5百米,终于赶在日出之前架好了摄像机。<BR><BR>大京海湾的正对面是一座东西长约2公里的岛屿,因“三峰矗立如笔架浮空”而名笔架山。火山岩构造的岛屿面积约由1.3平方公里,山顶巨石裸露,山麓植被茂盛,据说山上还有一个双层天然大石洞和山寨遗迹。<BR><BR>朝阳就在大京海湾和笔架山之间的海面上缓缓升起。完成任务后,油麻菜一头钻入沙滩背后的防风林,在四十年前植下的木麻黄丛中充分享受了一次林中放松。<BR><BR>大京海湾有一段长约1公里的沙滩,沙滩的东边突出小石山,高度约有二、三十米,这是俯览海湾的绝佳选点。圆形的小石山一半跨在海面上,小树小草郁郁葱葱,乡人誉之为“龙珠”。<BR><BR>绕过龙珠再往东,是一个属于大京的小自然村,沙滩上、马路旁、房前屋后凡是平缓的地方都凉满着海带。在这个海带养殖村,我们目睹了村民从海上收海带的整个过程,还从村民当中了解到阐述海带经济所需的全套数据。可惜笔记本在中午蹭饭时丢了,忙乱中也顾不上是福是祸,权当再去一趟大京的理由。<BR><BR>下午与油麻菜、伯劳一行三人从霞浦下浒渡海来到西洋岛。<BR><BR>霞浦县南部的西洋岛位于北纬26度口口分,东经120度口口分,,距大陆海岸线最近点为口口公里,旧因形似蜘蛛而名蜘蛛岛,后又以地处东引、西引岛之西而定现名。西洋岛南北长约5公里,面积约8平方公里,由花岗岩构成,最高点烟台顶海拔高度口口口米。岛上设有一个乡政府,管辖周边浮鹰、马赤、魁山、小西洋、四霜等口口个大小岛屿,陆地总面积近30平方公里,是闽东的两个海岛乡之一。其中西洋岛人口8000多人,通行福州话,以渔业生产为主。1988年,西洋岛成为大陆最早开放对台民间小额贸易的窗口,曾经名闻遐迩,辉煌一时。<BR><BR>计划中原本没有圈进西洋岛,岛上居民太多,设乡又驻军,我们料想已经不会再有什么特别的景观。只是一路上问不清前往下一站四礵列岛的客船,又找到了政府,海岛乡的政府说,欢迎欢迎,过来吧!先过来西洋岛再安排。<BR><BR>客船靠上大澳码头,三人负重行军至位于山顶的乡政府,沿途看到路边丢着好几头死鱼。一杯热茶之后,我们得知这里没有客船前往四礵,真要去还得折回霞浦县城,而且3天才开一班。还有政府没有公务船,民船租费很高,周边岛屿浪高距远,想要去串岛也是不可能的。交谈中我们听出这里的旅游发展战略主要在于招商引资,而非急于招揽游客。伯劳扭头到屋外看鸟去了,游麻菜和我则继续耐心地旁敲侧击,最终要到一份《海岛乡风情旅游总体规划》油印小册。尽管争取到的帮助不到,我们还是获知一条很有用的资讯——附近的小岛上有一个英国人建于鸦片战争后的灯塔。<BR><BR>提起行李下山,在港湾一条街上最好的旅社住下,整理装备时发现我从5月13日在沙埕启用的考察笔记本丢了,一阵揪心之后,觉得挂念的东西又少了一件。<BR><BR>晚上摸到小巷深处的一个网吧,远离大陆的海岛上网是一种快乐。<BR><BR><BR><B>2004.05.20 (星期四) 阴有小雨</B><BR><BR>从昨晚开始一只在联络船,清晨又下到码头狂问。为数不多的挂机小船都出海收货去了,港内剩下的渡船全都是摇橹的舢板。没折!返回旅社一边看海一边交替地喝茶与咖啡,难得的悠闲。<BR><BR>到了早上九点半,仨人都耐不住了,决定徒步穿越西洋岛。小雨中,山道上,我们与一位也是第一次来西洋买蜜的货郎结伴,越过两从山岭,边走边探,一个半小时后到达西洋岛东北端的北澳小渔村,在村长家边啃压缩饼干边与一帮老少爷们海聊,终于打动村长亮出他儿子的小船,得以过渡到对面的洋屿无人岛。<BR><BR>洋屿位于霞埔县南部,西洋岛的东北侧,北纬26度口口分,东经120度口口分,呈椭圆形,面积约口口口口平方公里。花岗岩构成的岸坡陡峭,岛屿周边水深超过10米,一年四时皆有风浪。清代洋屿曾设有汛防,岛上海拔高度42.2米的山顶上,有一个由英国人建的铁制灯塔。二十多米高的褐色圆塔巍峨而苍茫,透射着工业革命魅力和南北航路喧嚣的余音。这是本次出行以来第二处令众口称奇的胜景,只是我们查不到有关这个灯塔的任何文字记载。海风把灯塔蚀成一块块碎片,岁月又把碎片一层层地埋入地下,日益轻薄的巨大塔身在风中摇曳,只有守塔砖房还固执地护持在其后,一道目送着远处海面过往的航船。<BR><BR>油麻菜用摄像机和数码相机交替捕捉着蓝天、碧海、草坡、黑塔、白墙的组合,伯劳循着不知从何而来的鸟声找鸟去了,我则围绕着灯塔转了一遍又一遍。当年英国人为了保证其远洋运输线上船舰的航行安全,在中国东南沿海建造了一系列灯塔,也过其他过往的航船带来恩惠。对于外强在中国领土建造灯塔的功过是非,今天我们很难从航运发展的角度与民族性的立场找到和谐的评述。<BR><BR>洋屿岛屿的表层多红壤土,植被多杂草,其中有一种当地渔民叫“天花地白”的药草,据说有醒目清神的功用,晒干了一斤可卖到一百多元。伯劳博士还在小岛的某处岩缝发现某种野生兰花……<BR><BR>22匹马力的小艇在风浪中几次熄火,好不容易回到了北澳。转乘唯一留在湾内的另一船,继续逆时针在西洋岛外海域环游寻找传说中的鸟岛。位于西洋岛西面的小东屿浪高约有来约有两米,海浪沿岛礁急旋,打在礁石上腾起的大浪如同大片大片的翡翠,可惜美的瞬间极其短暂,我们等多地感觉小船就快要被掀翻。船工说这就是鸟岛,可是我们只看到零星几只燕鸥,令伯劳垂头丧气。<BR><BR>小艇绕小东屿两周后,继续朝西向开往4公里外的四腿屿。四腿屿由四个小岛组成,四周还有一些明暗礁石群,东距西洋岛口公里,西距大陆海岸口口口公里,岛上海拔20米的制高点设有醒目的灯庄,其中一个小岛上还有一个贯穿的海蚀岩洞。我们在四腿屿西面的小岛礁意外地发现鸟群,遂登上礁石,发现数个鸟窝、一个鸟蛋、好多各式的螺、一尾卡在石缝的石斑鱼、漂亮的地衣、野生海带和可以做“石花”的海草。伯劳说这里活动的鸟种主要为黑枕燕鸥、褐翅燕鸥和雨燕。<BR><BR>回程风浪一阵阵地往小艇上泼,海风刺骨,气温骤降。一袭短打扮的油麻菜和伯劳各自撑起小阳伞龟宿在船舱的左右角落索索发抖,有道是风情万踵。回到西洋岛旅社,每人喝了一大碗热姜汤。<BR><BR><BR><B>2004.05.21 (星期五)  阴</B><BR><BR>早晨再次狂奔码头赶船,好不容易才等来的离岛的班船。已经记不清楚这是第几回乘坐这种长得一般模样的沿海客船了,从西洋岛分别有习惯地跳帮后,全船上下找不到跑在前面的伯劳,原来博士上错了船,离心似箭啊!<BR><BR>西洋岛开通霞浦、连江、宁德三条客船班轮航线,原来都是每天一班以上,后因客源稀少改成现在的两、三天一班不定期。我选择了北行走回头路的霞浦,因为很清楚此行已无缘四礵,只希望途中能眺望到距航线东面口口公里的四礵列岛。<BR><BR>这段50公里的航程是宁德段海岸行最长的连续航行,对于已进入审美疲劳的两位同仁可能平淡无奇,而对于我,手捧着海图一一对照向后缓缓移动的沿途岸标,有一种如同小时候沿街吃遍风味小食的美妙感觉。客船沿东冲半岛东岸往北行进,安坐甲板,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到沿岸河流、峡谷等断裂构造由西北往东南向发育,而海岸、滩涂等深线呈东北往西南走向,整体显格状的地理现象。<BR><BR>客船停靠浮鹰岛后继续前行,从笔架山的东面经过时,可以从海上看到大京古城和海滨上的龙珠。然而极力眼眺,还是看不到看不到四礵列岛的一丝影子。<BR><BR>途中客船从长春天堂角与长表岛之间的“门”穿过,这个在1:150,000海图上只有半毫米的缝隙,客船通过时也显得的确有些窄。其后客船又从长春橄榄屿河短表岛之间的“2号门”穿过,一样感觉刺激。<BR><BR>船老大看着我手握GPS左窜右钻,笑着说船上也有卫星定位仪。果真驾驶台上搁着一台类似半导体收音机的装置,仔细一看里面还有一个超大屏幕的中文电子海图,价格才、1千多元,物美价廉!<BR><BR>250匹马力的客船驶入福宁湾内的小河叉,卷起一道道波澜,紧贴着船舷的两侧沼泽缓缓后移。穿过一道高速公路桥后,霞浦后港码头到了。GPS航迹内存也全满了。<BR><BR>快门按得大脑疲劳,手指动作操之过急,把自离开大嵛山起到西洋岛3天来淘了在淘的84张数码给格式化了。挂念的东西又少了一大件,只可惜我独家拍摄的岩缝中的石斑鱼……<BR><BR>上岸,转从陆路前往宁德,送走三天来被整得蔫蔫的伯劳,入住宾馆卸下行李喘了口气。茶才喝下半杯,想起来还有很多岸上功课未做,经请示组长同意,开始以海岸行节目组的名义一一给当地文史部门打电话,试图先通过电波找到有关福宁卫的一丝踪迹,结果还是无功而撂。倒是霞浦县博物馆的黄老先生提供了许多有关当地古堡的资讯,将成为下次详细考察活动的切入点。<BR><BR>下午17时与3号小小汇合,19时与4号白前来我们正在上网的网吧报到,21时5号山人还在厦门上网。<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1/21/10/toby007,20050121195545.jpg" border=0><BR><BR><BR><BR><BR><BR><BR><BR>
  11. <DIV><BR><BR><FONT>toby007 发表于</FONT> <B><FONT style="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9px; LINE-HEIGHT: normal;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color=#666699>&gt;2005-1-21 19:56:08</FONT></B> <a><IMG src="http://www.blogcn.com/images/saveas.gif"></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5854903.html" target="_blank" ><FONT>[全文]</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5854903.html#mes" target="_blank" ><FONT>[评论]</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引用]</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Periodical.asp?id=5854903&amp;Urls=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推荐]</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blog/archives.asp?u=toby007&amp;id=5854903" target="_blank" ><FONT>[档案]</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Tuijian.asp?id=5854903&amp;Urls=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推给好友]</FONT></A> </DIV></TD></TR></TABLE></TD></TR><!--/5854903--><!--5836339-->
  12. <TR>
  13. <TD>
  14. <p>
  15. <DIV class=diary_datetitle>2005-1-20</DIV>
  16. <TABLE cellSpacing=3 cellPadding=3 width="100%" border=0>

  17. <TR>
  18. <TD><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5836339.html" target="_blank" ><FONT>福建海岸行(宁德段之三)</FONT></A>
  19. <TABLE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6 width=96>

  20. <TR>
  21. <TD><FONT style="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8pt; LINE-HEIGHT: normal;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color=#006699>
  22. <CENTER><IMG src="http://www.blogcn.com/images/head/Image203.gif"><BR><FONT style="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8pt; LINE-HEIGHT: normal;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color=#006699>toby007<BR>19:15 PM</FONT></CENTER></FONT></TD></TR></TABLE>
  23.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fnChangeFloat('left','oImg5');</SCRIPT>
  24. <BR><BR><B>2004.05.16   (星期日)   小雨转大雨</B><BR><BR>天刚朦朦亮,我们从沙埕码头搭乘“下南”老乡的小渡船前往虎头鼻和位于澳口另一侧的福建头勘查真正的福建大陆海岸线最北端。 <BR><BR>渡船在虎头鼻尖的一个简易码头靠了岸,小山坡上有几户浙江村民在简易工棚内加工海带。村民介绍说:脚下的土地应该还属于福建,历史以来,省界划线一直不是很规则,两地村民的田地、房屋一直颇有交互,但不管是福建的沙埕还是浙江的沙岭,大家都是下南人,祖先都来自闽南。近年来,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浙江人陆续移居到虎头鼻,设立了沙岭新村。<BR><BR>正在工棚内劳动的沙岭新村支书对周边陆地及海域的划界情况十分清楚,领着我们到了海边的一处土地庙旁说,庙的南侧就是福建的地界,也就是福建大陆海岸线的起点。我用GPS定下具有重要地理意义的水线与省界交汇点:北纬27度口口.口口口分,东经120度口口.口口分。<BR><BR>随后,我们的渡船又掉头开往地图上标着“福建头”的南镇,GPS读数为北纬27度口口.口口分,东经口口.口口分分的端点事实上只是福建大陆海岸线的最东点,比非严格意义上的福建头。  <BR><BR>    从沙埕由陆路经福鼎到达三沙,走了半天时间,终于赶上了12:00开航前往大嵛山的班船。<BR><BR>三沙镇地处闽东沿海突出部,陆地面积口口.6平方公里,主要居民点沿海岸线分布,民居多依山面海而建。三沙镇海岸线长35公里,依次有一澳、二澳、三澳、四澳和东澳、西澳等口口个可停泊船只的澳口,其中自然地理条件最好的是古镇港。三沙曾以天然渔港被孙中山先生列入《建国方略》,现为福建省主要的渔业生产基地和对台贸易港口。在渡船码头所在的五澳港,我们看到别具一格的三沙籍渔船成排地靠泊在一起,渔船尾部绘以大幅海鸥线描,两侧各竖一杆旗杆,国旗与印着“一帆风顺、满载而归”吉祥语的黄旗并列飘扬。<BR><BR>三沙人的先辈大多数是来自闽南的渔民,这里依然通行闽南话。<BR><BR>明朝建立后,军队驻防采用卫所制,凡属要害之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每一卫下分五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又分十个百户所。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奉明太祖之命入闽防倭,在福建沿海建筑海上十六城,其中有四个卫城,分别是福宁卫、镇东卫、平海卫和镇海卫,以及大金、定海、梅花、万安、莆禧、崇武、福全、高浦、金门、六鳌、铜山、玄钟十二个千户所城。此外,分属诸卫的口口个巡检司中也建造了口口座城堡。在海上,周德兴于福宁州的烽火岛、兴化府的南日岛、泉州府的浯屿分别设立三个水寨,连同其后在景泰年间增设的福州水埕、漳州铜山水寨合称五澳。<BR><BR>三沙港与福瑶列岛之间,就是烽火岛,由于找不到更详细的资料,我只能在渡船经过时,瞪大眼睛,试图寻找这个六百多年前曾是战船兵卒云集的水寨或许留下的点滴遗迹,然后眼巴巴地望着它逐渐远去。<BR><BR>不知道为什么,几乎同在一条纬度线并相隔不远的三沙、烽火门和福瑶列岛三地,前二者属于霞浦县,而福瑶列岛则属于福鼎市。<BR><BR>福瑶列岛位于北纬26度口口分至口口分,东经120度口口分至口口分,因取美玉福地之义而得名。福瑶列岛由大、小嵛山、鸳鸯岛等口口个岛屿、4个礁石组成,东西长11km,南北宽6km,总面积口口.3平方公里,海岸线曲折多湾澳,花岗岩和火山岩构成的岛礁列岛。福瑶列岛人口5600人,主要居住在大、小嵛山岛,通行闽南方言。大嵛山西距三沙港口口公里, 市闽东的第一大岛,岛上建有500吨级的陆岛交通码头,系二级渔港,也是福瑶列岛海岛生态系统特别保护区的核心区域。<BR><BR>万历二十年(1592),明政府在嵛山设游,驻屯官兵459人,并配有福船、哨船、东船、大乌船、快船等22艘,连同其后设立的台山设游作为烽火营左哨之两翼。<BR><BR>然而福瑶列岛最吸引我的还是它的地理景观和自然现象,据说天晴时分从大嵛山可以眺望到太姥山。<BR><BR>大嵛山的最高峰红纪洞山海拔口口口.4米,为福建省最高海岛,山腰处分布有三个天然淡水湖,其中大天湖水域面积近千亩,小天湖约二百多亩。由于深受中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加之地势较高,大嵛山岛上一年四季雨水充沛,天湖周边的平缓山坡形成连绵万亩的天然草甸。天湖和草甸没有人工污染,每年的游客也不多。<BR><BR>天下着小雨,我们始终未得细观雨雾福瑶的真面目。<BR><BR>从马祖码头上岛,吃过早已迟到的午饭后,我们一行决定冒雨徒步上山。<BR><BR>一路上鸟声不断,伴随着粗重的喘气声,大部分同志穿着沙滩鞋负重攀爬在近45度的山坡上。两个小时后,我们到达海拔四百多米处山坳处的一个茶场。茶场的主人是一个姓庄的小伙子,问明来意后,欣然同意我们这队陌生的雨人留下借宿。<BR><BR>传说红纪洞山顶上有一岩洞,深不可测,蜿蜒通海。我们放下行装后,迫不及待地继续登顶,面对前方的茫茫雨雾,只能靠GPS和简易的地图大致判断顶峰的说在方位。住在茶场老柯自告奋勇地为我们在前面带路,尽管年近七十的他从未进过那个神秘的洞。<BR><BR>越过几道山脊后,始终没有找到洞口。天色已慢慢暗下,雾气更浓,这时连老柯都辩不清方向了,山人果断地决定下撤。<BR><BR>回到营地,茶场的小庄指着屋前的浓雾说,大天湖就在里面。雨越下越大,上尉、蓝色、山人鱼贯闪出门,说是去游泳。我用防水袋裹上小摄像机,悄悄地跟在后面,记录下这帮家伙裸泳的不体面行径。<BR><BR>茅房距屋子有50米,厨房离“餐厅”则更远一些。晚饭时主客一道制作了一顿丰盛的大餐,计有炒蛋20个,天湖内味道鲜美的小鱼,还有上尉背上山的红星二锅头。<BR><BR>想起去年的这个时候,在厦门与长泰边界上的岩仔尾茶场也有一次类似的经历。<BR><BR><BR><B>2004.05.17  (星期一)   阴雨雾</B><BR><BR>清晨五时,山人整好行装挥泪先行下山,他当天下午还得赶回厦门上班。 <BR><BR>早上的雾气薄了一些,小庄领着我们去看他的茶树和大、小天湖。爬上海拔约500米的次高峰狮子峰时,但见大、小天湖不时从飘动的云雾缝隙露出秀丽的颜容,与漫山的草地浑然一体,透射出一种迷人的清新。回首狮子峰背后的小俞山岛,则像一架俯首海面的F116,只对大陆海岸线。<BR><BR>沿大天湖畔徒步绕行,用脚板感受高山湿地的温柔。我们在湖边拍摄了小鱼、小虾、螃蟹等小动物,游麻菜始终未再提他的潜水拍摄计划。<BR><BR>我已无法记下太多的印象,因为此时大家几乎都懵了。谁都没有料到海岸行途中还会爬了一座颇有难度的山,意外地拾到满目美景。<BR><BR>夜宿大俞山马祖村。<BR><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1/20/10/toby007,20050120191226.jpg" border=0><BR><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1/20/10/toby007,20050120191417.jpg" border=0><BR><BR><BR><BR><BR><BR>
  25. <DIV><BR><BR><FONT>toby007 发表于</FONT> <B><FONT style="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9px; LINE-HEIGHT: normal;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color=#666699>&gt;2005-1-20 19:15:10</FONT></B> <a><IMG src="http://www.blogcn.com/images/saveas.gif"></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5836339.html" target="_blank" ><FONT>[全文]</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5836339.html#mes" target="_blank" ><FONT>[评论]</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引用]</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Periodical.asp?id=5836339&amp;Urls=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推荐]</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blog/archives.asp?u=toby007&amp;id=5836339" target="_blank" ><FONT>[档案]</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Tuijian.asp?id=5836339&amp;Urls=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推给好友]</FONT></A> </DIV></TD></TR></TABLE></TD></TR><!--/5836339--><!--5571800-->
  26. <TR>
  27. <TD>
  28. <p>
  29. <DIV class=diary_datetitle>2005-1-5</DIV>
  30. <TABLE cellSpacing=3 cellPadding=3 width="100%" border=0>

  31. <TR>
  32. <TD><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5571800.html" target="_blank" ><FONT>福建海岸行(宁德段之二)</FONT></A>
  33. <TABLE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6 width=96>

  34. <TR>
  35. <TD><FONT style="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8pt; LINE-HEIGHT: normal;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color=#006699>
  36. <CENTER><IMG src="http://www.blogcn.com/images/head/Image203.gif"><BR><FONT style="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8pt; LINE-HEIGHT: normal;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color=#006699>toby007<BR>17:05 PM</FONT></CENTER></FONT></TD></TR></TABLE>
  37.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fnChangeFloat('left','oImg6');</SCRIPT>
  38. <BR><BR><B>2004.05.15(星期六),晴</B><BR><BR>早晨起来发现旅社空无一人,原来同伴们天刚亮就蜂拥向雨伞礁和大裂缝等日出了。独自漫步到岛上的另一处岸壁码头,几艘采淡菜的小艇正要出港。在自然生长在海底的淡菜只能靠人潜水下去挖采,于是在台山就聚集了一群职业潜水人,使用最简陋的装备为老板们干活,由于在深海潜水作业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当地人基本不干这活,潜水人大都来自湖北、江西等内地农村。每天早晨,潜水人的家眷们都会跟随他们来到码头,目送着小艇慢慢离去,妇女们聚在一起聊聊家常,然后再各自散去。 <BR><BR>阳光明媚,大海如穹,我们搭乘昨日进岛的客船前往星仔列岛。<BR><BR>距沙埕港口口公里,距台山口口公里,这是福建最东北角的岛屿,由主岛星仔、裂岩、长屿、竖闸、竹篱屿口个岛屿和横礁、南礁等口个礁石组成,因形似北斗七星排列,又名七星岛。星仔列岛属无居民海岛,因周边海域贝壳、鱼类资源丰富,福建浙江两地对七星归属的争议历时已久,传说所浙江方面曾经在岛上竖立一个水泥界碑,旋即被福建方面炸平。<BR><BR>此时,神秘的星仔列岛就在我们眼前。客船的到来,惊起一群群海鸟,黑压压地在我们上空盘旋,从未见过这么多的鸟近距离地围绕我们飞翔,不由想起一部名叫《人鸟大战》的影片,好在从长焦镜头里看到的海鸟深情轻松,应无大碍。星仔列岛为海洋性鸟类的繁殖地,主要繁殖的鸟类为黑尾鸥,还有少量黑枕燕鸥。<BR><BR>跳上星仔主岛的那一刻,我按下了GPS的定位钮——北纬27度口口.798分,东经120度口口.794分。<BR><BR>从星仔的西岸登上小岛的制高点,测得海拔高度有口口米。星仔列岛周边海域水深达30米,星仔与东面另一个主岛之间宽约500米的海峡里海水清澈见底,能见度估计达十几米,我们简直无法相信福建也有可与马来西亚、泰国媲美的潜水点!禁不住碧蓝海水的诱惑,上尉和山人分头栽下了大海。我心里更想做的是驾着J24帆船或划着独木舟在海峡中纵情穿梭……<BR><BR>几艘分别在自福建和浙江的渔船停泊的岛屿间,一位浙江籍的中年渔民在礁石丛中拣取海贝。重新登上客船,船工已将米饭煮好,上尉从岛上采来一大把野生韭菜,是专门供给我这个食草动物的。<BR><BR>随船的一位村官发现不远处的礁石旁后闪出船影,判断那是一艘来自浙江的采深海淡菜的潜水工作母艇,于是指挥客船开足马力冲了过去。客船居高临下地绕着小艇转了一圈,突然一头摆过去小艇,用长竿挂住了小艇。小艇上一个瘦小的男人猛烈地拉扯着一根伸下海面的白色塑胶管,泛起了一串气泡,站在我旁边的船工小声地说“潜水人就在下面”。天啊!生命的脐带就被这样不经意地拉扯?潜水人被猛地拽出了水面,还拖上了装在网兜里的一袋淡菜,爬上小艇喘着粗气。<BR><BR>村官高声说,这是福建的地盘,不允许你们浙江人过来采贝,把船上的贻贝都拿过来。浙江人一脸无辜地照办了。<BR><BR>客船掉头返航,缴获过来的深海贻贝很快成为大家口中的美餐,许多同伴可能长嘴以来第一次吞下去这么多鲜美的贝肉。我默默地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幕,然后很感激地嚼起经上尉亲自烹调后还是味如枯草的野生韭菜。<BR><BR>回到西台,客船再次从雨伞礁下驶过。仰望这只下海的大海龟,此时更像一头昂首的雄狮,而后似一只小心翼翼的海豹,然后又如一只正欲展翅的雄鹰,最后则像一枚被啃过的苹果核。<BR><BR>临离开台山列岛时,想起来还有一处登岛前发现的海蚀天然岩洞还未探过,于是客船掉头驶向南船屿。来到这个贯穿小岛的岩洞前,上尉、山人再次跳下海去,我赶紧抄起小摄像机一阵跟拍,期间还不忘用数码机干了点私活,就这样磨噌了一会,忍不住也丢下机器跟着一头扎下大海,蓝色在我后面也如出一辙。<BR><BR>四人以纵向队形慢慢地游进岩洞,岩洞的中段有四至五米宽,20多米高的洞顶滴滴答答地往下滴水,激起一阵回音。从未这样刺激地游过泳,海水很凉,我们却很激动,扯起嗓子一阵瞎唱。游过岩洞,客船已绕到小岛的另一侧候着我们,台山——星仔之行落下完美的最后一幕。<BR><BR>黄昏时返回大陆,依旧下榻沙埕码头客栈,睡起觉来要比在台山踏实的多了。<BR><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1/20/10/toby007,20050120195155.jpg" border=0><BR><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1/20/10/toby007,20050120195332.jpg" border=0><BR><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1/20/10/toby007,20050120195644.jpg" border=0><BR><BR><BR><BR><BR><BR><BR><BR><BR><BR>
  39. <DIV><BR><BR><FONT>toby007 发表于</FONT> <B><FONT style="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9px; LINE-HEIGHT: normal;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color=#666699>&gt;2005-1-5 17:05:36</FONT></B> <a><IMG src="http://www.blogcn.com/images/saveas.gif"></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5571800.html" target="_blank" ><FONT>[全文]</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5571800.html#mes" target="_blank" ><FONT>[评论]</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引用]</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Periodical.asp?id=5571800&amp;Urls=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推荐]</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blog/archives.asp?u=toby007&amp;id=5571800" target="_blank" ><FONT>[档案]</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Tuijian.asp?id=5571800&amp;Urls=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推给好友]</FONT></A> </DIV></TD></TR></TABLE></TD></TR><!--/5571800--><!--5565477-->
  40. <TR>
  41. <TD>
  42. <p>
  43. <DIV class=diary_datetitle>2005-1-5</DIV>
  44. <TABLE cellSpacing=3 cellPadding=3 width="100%" border=0>

  45. <TR>
  46. <TD><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5565477.html" target="_blank" ><FONT>福建海岸行(宁德段之一)</FONT></A>
  47. <TABLE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6 width=96>

  48. <TR>
  49. <TD><FONT style="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8pt; LINE-HEIGHT: normal;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color=#006699>
  50. <CENTER><IMG src="http://www.blogcn.com/images/head/Image203.gif"><BR><FONT style="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8pt; LINE-HEIGHT: normal;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color=#006699>toby007<BR>10:22 AM</FONT></CENTER></FONT></TD></TR></TABLE>
  51.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fnChangeFloat('left','oImg7');<br>&lt;/script&gt;
复制代码

<BR><BR><B>2004.05.13(星期四),阴有小雨</B><BR><BR>未进福鼎市,先过八尺门。从福鼎出高速公路不久,我们一直沿曲折的山路在沙埕湾北岸行驶,到半岛的尽头大约有50公里的路程。<BR><BR>沙埕港岸线长度口口口公里,水域面积近口口平方公里,口门宽约口公里,内湾纵深长达口口公里,狭长弯曲由东南向西北延伸,直抵福鼎城区。沙埕湾口北有浙江属地的南关岛为屏障,南有福鼎南镇半岛环护,湾内水深大部分在15米以上,5-10万吨船舶进入不受潮水限制,为国内少见的天然深水良港之一。编制中的宁德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在口口公里深水岸线上,初步划定了沙埕、后港、杨岐三个作业区。<BR><BR>沙埕是一个依山面海的古镇,山脊的另一面就是浙江。这里通行闽南话,我们一行成了"下南人"。<BR><BR>凭籍乡音我们很快与一位在码头上候客的渡船老大成了熟人,田野调查的功夫还未用上,船老大已领着我们登门找上了移居到沙埕的台山岛老村长的家。于是这个两天前我们才第一次听到名字列岛已经不再完全陌生,领路的关系人找到了,客船也落实了。此时收到另一拨路探上尉山人等的短信:“我们到了浙江啦!” <BR><BR>夜宿沙埕。<BR><BR><BR><B>2004.05.14(星期五),阴      沙埕--台山</B><BR><BR><BR>清晨,漫步在静静的石板路上,迎面走来的阿婆微笑地用闽南话招呼“这早”,令我浑生一怔,恍惚间置身远在千里之外的另一个边境古镇,一处今生梦萦魂牵的地方……<BR><BR>小镇有好几条贯通山顶和海口的街巷,街坊上的小店大都还保留着传统的砖木结构,店面不宽,出入的开门在左侧,交易的店窗在右侧,这种店面格式同我曾经到过的一条闽南宋街很是相似。<BR><BR>从海拔高度240米高的大坪岗往东南方向的海岸,一处名为虎头鼻的突出部成为福建省福鼎市沙埕镇水生村与浙江省平阳县沙岭村的交界。沙埕和沙岭的地名都同样有一个“沙”字,原本只是一处沙滩和沙滩后面的小山。“沙埕”在闽南话中的意思就是开阔的沙滩。几百年来,福建南部惠安、晋江、金门、龙海、漳浦等地沿海的渔民不断驾船到捕鱼、避风及歇脚,逐渐就落户了下来。来自闽南沿海不同地方的方言、习俗在这里几经磨合与演变,形成下南话和下南俗,大部分移民的后裔也只知道自己的祖先来自下南。<BR><BR>明代嘉靖年间,沙埕同其他地处东南沿海的村镇屡遭倭寇侵扰。嘉靖四十一年(1562),浙江总督胡宗宪部将戚继光率6000子弟兵从金华、义乌一路南下福建抗倭,次年作镇福宁痛击敌寇。清初顺治年间,郑成功几度驻扎沙埕,北上抗清兼事以商养兵,沙埕港一时成为郑氏集团的补给基地和内地众商与日本民间贸易的集散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开放海禁并首次设立闽、粤海关。闽海关南台(福州)分口于次年在沙埕设青单口,对进出口安的国内外商船及货物进行监管和征收税费。<BR><BR>历史上日本人似乎对沙埕一直有着特殊的情感,从倭寇的入侵、日商的走私贸易到二战时期的占领。日军曾经一把火烧毁了沙埕镇上的所有房屋,只余下几株百年老榕。今日的沙埕,唯有留下郑成功部构筑的一处城堡遗迹以及一条同往城堡的兵岭路。<BR><BR>急匆匆返回客栈门口的码头等候开船,看着偶有三三两两的乘客慢悠悠的到来,船家也一点不着急。闲来无事,用下南话与码头下开舢板的船工们聊了起来,他们手中的水烟竹筒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于是经不住油麻菜的威胁利诱,我操起一把烟筒对着他的摄像机很卖力地恨抽数口,一整腾云驾雾之后,只感到胸滞闷气,连连恶心,以至在三个小时之后的福建海岸行首个航段中很失体面地晕了船。<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1/5/6/toby007,2005010510100.jpg" border=0><BR><BR>台山列岛位于北纬26度口口分至27度口口分,东经120度口口分至口口分,距沙埕港口口公里,由东台、西台、南船屿等15个岛屿和22个礁石组成,分布在方圆口平方公里范围内,总面积口口口平方公里,主岛西台面积1.2平方公里,由火山岩构成,多基岩陡岸,有岸壁式和水泥石砌码头各一座。西台与东台各为1个自然村,总人口800多人,通行福州方言。台山所在海域地跨闽东、浙南渔场,两个省份的渔民在作业区域上互相交叉,倒也相安无事,然而地方政府之间却多有争端,我们在其后的考察过程中“有幸地”亲历了一回。<BR><BR>台山列岛各岛屿及岛礁是天然厚壳贻贝附着地,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 Gould)隶属办鳃纲,异柱目,贻贝总科,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在低潮线下至口口~口口米水深,大的厚壳贻贝体长达10cm以上,贝龄口~口口年,估计蕴藏量有数万吨以上,列岛上的野生紫菜也是相当珍贵的保护物种。1996年福鼎市设立了台山列岛自然保护区,2002年宁德市将其列入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体系的厚壳贻贝繁育保护区。<BR> <BR>嘉靖四十二年(1563),倭寇曾经占领了台山岛,后为戚继光所部出海全歼。万历二十八年(1600),台山设游,驻有官兵623名。1955年2月,国民党军队全部撤离大陈岛,解放军先遣部队随即占领台山列岛,第二批驻岛部队于2月18日清晨,在海军温州大队全部舰艇护送下,前往台山,途中遭遇国民党海、空军伏击,共被击沉各种船艇22艘,登陆艇上1600余名官兵全部牺牲。当天的战事史称“台山海战”。<BR><BR>沙埕与台山之间的中线即是东海区南北航线,过往船只甚多,水深浪高。客船的船工磕着花生,撒到海面的花生壳引来一群黑尾鸥和黑枕燕鸥追逐着客船嬉戏捕食,考察队员们遂一致涌到船尾,摄像机、照相机、望远镜对准了各自的目标,全然不顾旁人的存在。油麻菜摄下很出色的作品,其他同伴也有心满意足的收获,我却不失时机地晕了船。<BR><BR>两个半小时的航程以后,台山列岛的轮廓逐渐明晰起来。东台与西台岛之间的西南面入口处横亘着列岛中的第三大岛南船屿,环境专家岩鹭以其专业的眼光注意到海拔65.9米的制高点下有一处巨大的贯穿式海蚀天然岩洞,令我们在次日享受了一次非常独特的穿越之爽。<BR><BR>客船先靠东台,再横过1千多米宽的海沟过往西台,在风浪中急剧摇晃的客船上,我们惊奇地发现西台岛的东端海角有一块形如伞盖的巨大岩石,昂立于怒海,原来这就是当地著名的景观——雨伞礁。<BR><BR>上岛,卸装备,海鲜午餐,躺平眯了会。<BR><BR>下午,整队穿越西台岛前往雨伞礁,途中走在前面的厦门观鸟会考察队员们突然猫下身,用手势示意油麻菜悄悄前往拍摄,原来前方右侧路旁高耸的剑兰花上停着一只模样未曾见过的猛禽。其后经对照鸟谱,确定是一只阿穆尔隼,这应该是这种鸟首次在纬度最南的地方被观察到。<BR><BR>雨伞礁与西台岛之间潮满相离潮落相连,站在西台岛东端往前看,雨伞礁活脱就像一头扑腾下海的大海龟,硕大的身躯还溅起了一圈浪花。<BR><BR>我们从雨伞礁的“龟背”缓缓地朝硕大的“龟头”接近,在“龟后颈”有几级隐秘的简易石阶通往海龟头。小心翼翼地爬到尽头,跟前是一个被石块半封住的石洞,当地向导小吴说可以领我们爬进去,于是在队伍前翼的山人和我跟着钻了进去,进入黑暗的那一刻突然想起了带毒的蝙蝠。洞里原来是一圈宽敞的坑道,地下还有类似下水道的金属盖,每格一定的距离置有一道混凝土钢板门,在四个对角的方向个有一个观察孔,从洞中望出去有绝佳的视野。这应该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防御工事,已经废弃。<BR><BR>爬出坑道,山人开始探察登上海龟头顶部的路线,这时油麻菜、蓝色也跟了上来,纷纷亮出广角准备就位。昂首望上去,雨伞礁的海龟头有一圈突出的倒角,应该是攀岩的难点。山人整好轻装,面对岩石虔诚地双手合十低头祈佑,后来他告诉我们这叫“拜山”。山人的登山哲学是人只能去亲近、摸抚山崖而绝不可有征服之心。是啊,人来的历史不过几百万年,而这些岩石的历史或许足足有三十五亿年,在他跟前我们是如此的渺小。<BR><BR>山人试爬了几条路线,皆理智地半途而退,因为没有地方可做保护。最终决定放弃登顶后,山人的一番感慨令我相当意外——一个山峰或一块岩石的最美之处在于它从未被人攀爬之时,我更情愿保存它的纯贞……<BR><BR>当上涨的潮水即将淹没雨伞礁与西台岛的连接处时,我们依次跳回了西台。<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1/5/6/toby007,2005010510144.jpg" border=0><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1/5/6/toby007,20050105101611.jpg" border=0><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1/5/6/toby007,20050105101733.jpg" border=0><BR>继续沿西台岛东北海岸线探寻。正当我们一步一回头地品味在黄昏变幻光线中的海龟入浴风姿时,在前方探路的山人一阵惊呼——“拓比快来,又一个土鳖大峡谷!”<BR><BR>土鳖大峡谷是2003年底到平和芦溪从事旅游地理调查时,在平和与永定、南靖三地交界的崇山峻岭中发现的一道奇异地理绝境——长度数百米的大峡谷宽度约为3-4米,深度达60米。其后我在2004年初组织“三地新年”自驾车生态旅游活动时,邀请了山人同往试降。<BR><BR>原以为是玩笑,跟过去一看,果真又是一个大裂缝!<BR><BR>一道狭窄的裂缝江西台岛的东北角隔成一个岛中之岛,而人们一般并不会意识到就是这要,因为脚下的裂缝来得太突然,而且裂缝的宽度也仅仅三、四米。海浪在裂缝的底部上下翻涌,不是裂缝在水下有多深?水下两面岩壁的形状又是如何?要是有一幅1:1000的大比例地形图,大裂缝及两侧岩壁的等高线看起来一定很美妙,简直就是无以伦比的杰作!<BR><BR>大裂缝的顶端架有一座宽不到一米的水泥小桥,想必是早年部队驻防所用。我和山人正在寻找绳降的保护点,上尉丢下一句“我从裂缝游过去”,没等大家反应过来就一路跑下山直奔大裂缝的起点。<BR><BR>看来油麻菜和他的摄像机确实能让人做出勇敢的举止。<BR><BR>上尉脱光衣服小心翼翼地下水了,在幽暗的大裂缝底部游了过来,海浪把他抬起了又甩下,上下落差足有两、三米,我感到一阵恐惧。游到水泥桥下方时,上尉说:“再往前太艰难了,撤!”看到上尉游回起点,折腾了一番终于爬上了岸,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总算有惊无险。<BR><BR>晚餐后上尉、山人、小王拿出鱼竿点亮头灯到旅社前的小码头钓鱼,竟然收获了十几尾石斑鱼,比上尉5年来所钓的鱼加起来还要多。<BR><BR>下榻西台旅社,总共只有一个通间,每个床位10元。老板娘说,旅社每年的客人也就十几位,因为我们的到来今年要破纪录了。我和某位老兄暂住3楼老板的一个小房间,半顶的木板墙隔壁住着一对小情侣,第二天一早这位老兄说昨晚把MP3的音量看得最大才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而晕船后遗症中的我却什么都没反应过来。<BR><BR>真是漫长的一天。 <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1/5/6/toby007,20050105101850.jpg" border=0><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1/5/6/toby007,20050105101926.jpg" border=0><BR><BR><BR><BR><BR>
<DIV><BR><BR><FONT>toby007 发表于</FONT> <B><FONT style="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9px; LINE-HEIGHT: normal;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color=#666699>&gt;2005-1-5 10:22:12</FONT></B> <a><IMG src="http://www.blogcn.com/images/saveas.gif"></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5565477.html" target="_blank" ><FONT>[全文]</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5565477.html#mes" target="_blank" ><FONT>[评论]</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引用]</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Periodical.asp?id=5565477&amp;Urls=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推荐]</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blog/archives.asp?u=toby007&amp;id=5565477" target="_blank" ><FONT>[档案]</FONT></A> <a href="http://www.blogcn.com/Tuijian.asp?id=5565477&amp;Urls=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index.html" target="_blank" ><FONT>[推给好友]</FONT></A> </DIV></TD></TR></TABLE></TD></TR><!--/5565477--><!--5564951-->
<TR>
<TD>
<p>
<DIV class=diary_datetitle>2005-1-5</DIV>
<TABLE cellSpacing=3 cellPadding=3 width="100%" border=0>

<TR>
<TD><a href="http://www.blogcn.com/user25/toby007/blog/5564951.html" target="_blank" ><FONT>福建海岸行</FONT></A><BR><BR><BR>海岸带是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宽阔地带,一般为向陆地方向延伸10公里,向海洋则延伸到水深10-15米的范围。海岸带地处海陆两大地理单元的结合部,既是蓝与绿的过渡地带,又自成独立的两栖生态系统,成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和经济文化发展的前沿地带。它的自然变迁,它的人工开发,无不构成一幅幅动态的景观,吸引着我们去探寻、去发现、去记录、去思考......<BR><BR>福建是我们的地缘所在,她的三千三百二十四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还有她的一千四百零四个沿海岛屿及其二千一百二十公里长的岸线,无时不刻在诱惑着我们。<BR><BR>福建海区位于欧亚大陆东南边缘和太平洋西岸,地处南中亚热带,由于海陆位置得天独厚,亚热带和热带相区相接,东南季风盛行,海域条件复杂,呈现丰富多彩的海洋环境与资源特色。福建拥有0-200米等深线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比全省陆域面积还大12%,还拥有大潮高潮时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有1404个,数量居全国第二,另外还有岛礁3200多个。<BR><BR>福建的丘陵地形和环绕边界的山脉阻隔了其与中国内地在陆路上的交通,特别是与富饶的长江平原之间的社会经济交往。然而陆地上的屏障并未使福建沿海地区与中原隔绝,因为海洋让福建很方便地与其他临海省份连接起来。从公元九世纪开始,福建已经是一个海上贸易的主要省份,福建人也是第一批远航海外开展贸易以及移民海外的中国人。历史上,福建的发展与航运通畅、外贸开禁息息相关。闽江、晋江、九龙江三大水系和福州、泉州、漳州三大平原孕育了汉唐时代的福州港、宋元时代的泉州港、明代的漳州港和近现代的厦门港。<BR> <BR>福建蜿蜒曲折的海岸形成了许多优越的自然港湾,其中可供建设10万吨级泊位的天然避风港湾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美洲湾、厦门港、东山湾6处。<BR><BR>历经5年的筹划,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探索者终于出发了。由福建省旅游局、福建东南电视台组织的福建海岸行考察活动于2004年5月开始,历时100多天,从文化地理的角度和旅游地理的方式,以历史变迁为经络,地域差异为纬线,一览由自然地理、文史遗迹、生态特质、鲜活民俗、百桅争流、海上田园、水下宝藏、财富与生命、庄严与神秘、宽厚与温情等各种层面构筑而成的福建海岸线,真实记录从海上、陆地、空中三个视角下的地理景观,不断地将令人惊奇的发现和精彩曲折的过程展现给更多关心自己海上家园的朋友。<BR><BR>每天的新发现都令我们激动而惭愧,以前重未发现自己的家园竟然如此的美丽!<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1/5/5/toby007,2005010593245.jpg" border=0><BR><BR><BR><B>宁德段行程日记</B> <BR><BR>福建东北部海岸线(宁德段),北起于与浙江苍南沙岭交界的沙埕虎头鼻,跨越福鼎、霞浦、福安、宁德四地,延绵八百七十八公里,这里是中国东南沿海最美丽的海岸线,保持着古老的自然风貌和悠久的人文历史。宁德还拥有占福建海岛总数近30%的四百四十八个岛屿以及五百公里海岛岸线。<BR><BR>宁德段海岸线曲折漫长,山地、丘陵直逼岸边,溺谷式基岩海岸每每深入内陆三十几公里,湾中有湾,港中有港,从北到南20多个港湾如串珠般地镶嵌在闽东北海岸线上。宁德岸段港口资源优势突出,可利用岸线78.65公里,其中深水岸线43.25公里,主要有沙埕、姚家屿、桐山、古镇、三沙、古岭下、赛岐、漳湾、三都澳9个港湾。<BR><BR>宁德海岸在第四纪期间发生较大沉降,平原分布较少,地势在全省岸段中最高,陆域地震及温泉几乎没有,地震烈度在福建全省各岸段中最低。全岸段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自然地理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地带。沿岸周边充沛的淡水注入,优越的环境繁衍了大量海洋生物,水产资源十分丰富,全海区10至100米等深线内有鱼类500多种,甲壳类虾、蟹60多种,贝类70多种以及藻类10多种。<BR><BR>宁德海区地处福建、浙江、台湾三省交界及南北交通要道,沿海地区文史荟萃,古迹俯拾。明初在东南沿海构筑的重要海防设施中,就有福宁卫城、大京所城、烽火门水寨和蒋阳、大员筜、桐山、水澳巡检司位于宁德岸段,其后这里还是戚继光抗倭以及郑成功北伐的基地。几百年来闽南沿海各地的渔民不断随着渔汛迁徙到这里,在宁德全市319万人口中,有17万人讲闽南话,16万人讲畲家话,4千人讲莆仙方言。<BR><BR>历史的选择让宁德不可避免地落入中国东南沿海上的一条经济断裂带,却有幸保存了其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BR><BR><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5/1/5/5/toby007,2005010593717.gif" border=0><BR></TD></TR></TABLE></TD></TR></TAB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tuoniao outdoor.

GMT+8, 2024-11-23 08:15 , Processed in 0.051873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